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 2025-09-07 15:09:48
文丨駱志平
筆、墨、紙、硯,謂之文房四寶。其中,硯與墨的關系,有如才子與佳人,若心怡相向,義結金蘭之好,則下墨輕松,發(fā)墨如綢,清香徐展。若是心性不合,磨碾磕碰,則輕寡浮離,淤滯沉悶。
唐代人文鼎盛,六藝俱臻。文房制藝漸顯精微,唐書中出現(xiàn)的紅絲硯,柳公權將其列為天下第一名硯,其《硯論》曰:“蓄硯以青州為第一,絳州次之,后始記端歙。”這里的青州指的就是青州紅絲硯。對此,宋代蘇易簡的《文房四譜》、唐詢的《硯錄》中有過類似褒述。
不知為何,紅絲硯幾經輾轉,隱逸高懷?,F(xiàn)代人談起硯臺,習慣于將端硯、歙硯、洮硯、澄泥硯并列為四大名硯,反而見不到紅絲硯的身影。
端硯溫潤細膩,花紋美妙,常見有魚腦凍、蕉葉白、青花。歙硯堅韌如玉,揮毫入硯,澀而不滯,滑而不拒,石紋多為金星或眉紋。洮硯碧綠,石紋清晰,發(fā)墨利索,保濕利亳。澄泥硯以沉淀千年的黃河漬泥為原料,燒煉而成,質地細膩疏潤,堅潤如石,發(fā)墨生香。
長沙谷山硯最早出現(xiàn)在宋人米芾筆下,其所著《硯史》記載:“潭州谷山硯,淡青、紋如亂絲,扣無聲,得墨快,發(fā)墨有光?!笔抢^四大名硯之后,傳世較早的硯臺。
米芾乃北宋大書法家,字體爽朗奔放,俊逸蒼遒,備受后人推崇。其在長沙生活十余年,習字作畫,喜用谷山硯??梢?,谷山硯材質,雕刻工藝,不輸四大名硯,只是輩分稍淺,不敢隨意發(fā)聲,后人恭謙有序,將其列居湘中名硯之首。
古代文人士大夫,一般有書童相隨。書童熟諳文房之事,研墨時,取墨錠推磨硯池,水依墨量,泛卷云煙之境,漸起墨韻芳香,方提毫入硯,以抒胸中之懷。
用墨時,推磨力度越大,下墨越快,顆粒越粗。若要發(fā)墨細膩,宜用平磨之法,均勻下力,細碾細揉。然而,文房妙趣,豈非蠻力所致,焚香沐浴,心手相牽,方為至上之法。硯臺與墨錠之間,清水做媒,相融相諧,溫潤之懷,浸落軟毫,若文心外溢,滲抵千里之外,方顯法眼精妙。
谷山居湘江西岸,跨岳麓、望城兩區(qū),自晉唐以來,就是佛教名山,香火鼎盛時,山中寺(庵)多達48座,裹藏的傳說特別多,烈馬回頭、羅漢肚、風門坳、刀背脊、仙人坡、一字澗、青龍嘴、金甲神仙、龍王廟神、戴公圣帝、黃獅嶺、白虎排等,足可寫出一部風物志。其濱江地帶,經考古發(fā)掘,為漢長沙國王陵聚集地。
如今的谷山,已融入城市的懷抱,層層分割,仍顯青山不老,成為城市喧囂中,收藏清幽寧靜的臂彎,拐過高樓簇擁的熱鬧,偶爾,還可聽到一些未曾走遠的蛙聲。
谷山硯采石遺址區(qū)集中在“下有龍?zhí)丁钡那嗌綔?,狹谷空靈,寬約二十米,峭壁之上,懸藏有數(shù)米厚的頁巖層,宋代以來,留存的采石洞大約有10個左右,大小深度各不相同,已酣沉為歲月中不老的容顏。
從谷山硯開采的規(guī)模來看,體量不小,如若全部用來制硯,其傳世硯臺應該不少。然而,經考證,可確認的谷山古硯僅存四塊,且為清代之作,文卷殘缺,給谷山硯的研究帶來了史料不濟的遺憾,也讓品性極優(yōu)的谷山硯,難以名頭彰顯。
最終,谷山硯和菊花石硯、圭峰硯、龍牙硯一道被列為湘硯中的“四臺甫硯”。除此之外,湘硯中,還有新化文田硯、桃江鳳山石硯、祁陽石硯、芷江明山(沅洲)石硯、雙峰溪石硯、醴陵硯等十多種。
作為地方的文雋之石,谷山硯石質溫潤,色澤沉穩(wěn),獨具氣質。觸之如撫嬰兒皮膚,哈氣不干,轉而成霧,扣之如擊木,掂之厚沉,可謂硯中上品。然而,不論其質地如何尊貴,非文人渲染之器,非秘閣貢藏之寶,終為市井之物,難成文房奢玩。
小時候,家中有青石,光滑堅韌,擺放于門階之外,用作磨刀之用?,F(xiàn)在回想起來,可能就是谷山青石了。由此看來,谷山硯石不僅用于制硯臺,還有不少流落到了老百姓的家中,當作了磨刀石,檐階石,或當作了豬漏板。
幸虧,宋人米芾曾言及谷山硯,不然,谷山硯連自己的生辰八字都搞不清,雖無太多渲染之句,總算將其歸入到了宋人風檐。在我書房中,存有幾方老硯,年歲不等,未有題詩落款,算不上名貴之硯。
其中,有方抄手硯,雅致古拙,置于案頭,配上周昭怡書寫的金李俊民詩:“端溪溫潤石,價重百車渠。一滴元潭水,蠅頭萬卷書?!睉皶硲?,倒是讓人心生愉悅。
聽說,端硯、歙硯、洮硯,澄泥硯,價格不菲,特別是一些特級老坑,皇家御用坑,早已斷采,每收藏一方,有如得千年古董一尊。谷山硯石坑已于十多年前禁采,從事硯臺制作的人隨之變少。
陳宇佳為谷山硯雕刻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,從事制硯已有近十年,雕出了不少漂亮的谷山硯,也雕出了一身好性情。不過,時代變遷,硯臺的實用性,隨之墨汁加工精細化,逐步退出了文房。除了少數(shù)心存古法的人,偶爾收藏一、兩方,以示雅懷,基本無人問津。
我問陳宇佳:“制谷山硯,石材沒了,銷路又不好,有何新打算?”他說:“沒關系的,雕刻技藝相通,雕不了硯臺,就雕別的,何況,手中還留有不少谷山的石料,盤算著用,還能堅持不少年?!?/p>
現(xiàn)在,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書堂歐陽詢文化的嫁接上,將書堂八景置入硯臺中,表達地方文化生生不息的向往。
令他尷尬的是,現(xiàn)代工藝取代了不少藝術上的活,沒有名頭的藝術家,其作品很難變現(xiàn),不少名校出來的藝術生,一臉彷徨,不知該往哪兒走。
讓藝術與非遺結合,可能是一條融合變通的好路子。雨花非遺館的劉金鐸不是找不到徒弟么,有美術功底的人可以去試一試,還有泥書、古琴、核雕等,哪里賺錢就往哪里鉆,活路就來了。
陳宇佳在谷山硯制作這一塊耕耘十多年,算得上硯臺文化的高手。我跟他說:“能不能以瀟湘百景或湖湘書院為題材,集中創(chuàng)作一批作品,分類編號,有序流傳,以彌補谷山硯史傳不濟的欠失?!?/p>
他說可以嘗試。一個地方的文化,需要有人撿拾,精雕細品,方能風物長存。谷山硯看似不走俏,然而,只要手工足夠好,一年銷過幾十方應該不很難。
宇佳的日子過得并不差,半畝山居落在綠水青山中,天天在此寫寫畫畫,敲敲打打,讓不少文人墨客心生羨慕?,F(xiàn)在,他的谷山硯越雕越好,每隔些日子就要出出遠門,看看外面的山,外面的水,順便帶回一點靈性,再回歸案臺,精琢谷山硯。
責編:廖慧文
一審:廖慧文
二審:周月桂
三審:楊又華
來源: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