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眾衛(wèi)生報·公眾號 2025-09-06 10:41:58
你家炒菜時,是不是總有習慣性多撒半勺鹽?尤其爸媽輩,常說“淡了沒味兒,吃著不香”?但你可能從沒意識到——鹽這件“廚房必備品”,吃多了堪比“慢性毒藥”,不只會讓血壓悄悄飆升,還會一點點“啃噬”你的肝臟、大腦、胃甚至骨骼!今天就把“鹽傷人”的真相說透,再教你6個不用委屈味蕾的控鹽法,全家老小都能用,快拿小本本記好!
減少鹽的攝入
或可降低脂肪肝、肝癌風險
2025年6月,一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:減少食物中的鹽分有助于保護肝臟。經(jīng)常在食物中鹽攝入超標的人,患脂肪肝、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風險會大大增加。
研究人員分析了近50萬參與者,追蹤他們13年的飲食習慣。根據(jù)參與者“日常是否在食物中額外添加鹽(不包括烹飪用鹽)”的頻率分為四組:很少添加鹽、偶爾添加鹽、經(jīng)常添加鹽、總是添加鹽。
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,與很少添加鹽的人相比,偶爾添加鹽、經(jīng)常添加鹽和總是添加鹽的人,患脂肪肝風險分別增加了8%、22%和40%。對于肝硬化和肝癌,也有類似結(jié)果。
鹽吃多了
身體會被“全方位攻擊”
很多人以為“鹽吃多了頂多高血壓”,但其實它會悄悄盯上你身上多個器官:
■影響血壓、傷血管:
食鹽中的鈉離子攝入過多,會使人的血容量增加,導(dǎo)致血壓升高,血管內(nèi)皮損傷,同時也會引起腎臟釋放一種因子,這種因子也會使血壓升高。
血壓升高是導(dǎo)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,大約49%的心臟病主要病因是高血壓。
■傷大腦:
大量研究證實,食鹽攝入與腦卒中風險呈正相關(guān)。鹽攝入過多,會損害動脈,傷害大腦,可能會引起腦卒中。而且,高血壓也是腦卒中發(fā)生的主要原因。
■傷胃:
食鹽的高滲透壓會刺激和損傷胃黏膜,讓胃壁變得脆弱。長期吃高鹽食物(比如腌咸菜、醬肉),胃黏膜會反復(fù)受損、修復(fù),時間長了可能引發(fā)胃炎、胃潰瘍,甚至增加胃癌風險——要知道,“愛吃高鹽食物”本身就是胃癌的明確高危因素之一。
■傷皮膚:
鈉鹽攝入過多,可能會導(dǎo)致皮膚細胞脫水,從而使皮膚細胞加速老化,甚至會出現(xiàn)皮膚瘙癢、皮疹等不良癥狀。
■傷骨骼:
鹽吃多了,腎臟就要把多余的鈉離子排出去,但是排出鈉離子的過程也會導(dǎo)致機體排出鈣離子。吃鹽越多,鈣的消耗也隨之增大,會導(dǎo)致體內(nèi)鈣質(zhì)流失,增加骨質(zhì)疏松風險。
為啥老年人更愛“重口味”?
不是任性,是身體在變化
味覺退化,是變老的表現(xiàn)之一。
隨著年齡增長,人的味覺會逐漸變得遲鈍,過去認為很辣、很咸的食物,如今也能接受。換句話說,酸甜苦辣咸,老年人都需要更高的濃度,才能體會到和年輕人一樣的感覺。
此外,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人的味覺從60歲左右開始逐漸退化,70歲以上的老年人則退化更加明顯。
老年人想要品嘗到和年輕人一樣的味道,需要加入1.5—2.2倍的食鹽。所以,到了一定年紀,喜歡“重口味”食物可以說是一種正?,F(xiàn)象,但這種飲食習慣并不利于身體健康。
6個控鹽小技巧
不用委屈味蕾,輕松減鹽
控鹽不是“完全不吃鹽”(身體需要適量鈉),而是用對方法,既能嘗出香味,又能減少鈉攝入,這6招尤其實用:
1.用天然調(diào)料替代鹽
●通過不同味道的調(diào)節(jié)來減少對咸味的依賴,如在烹制菜肴時放少許醋替代鹽;
●在菜里適量放點辣椒、花椒、蔥、姜、蒜等香辛料熗鍋提味;
●鮮蘑菇、香菇、紫菜等本身帶有鮮味,烹調(diào)時可不放鹽;
●自帶酸味的檸檬汁、番茄汁也可增加風味。
2.用低鈉鹽替代普通鹽
低鈉鹽是一種減少鈉含量的食鹽替代品,可以在保證口感的同時減少鈉的攝入。但腎功能不全和高鉀血癥的患者應(yīng)慎用低鈉鹽。
3.快出鍋時再放鹽
除了腌制肉類時需要提前先放一點鹽,其他情況下只需出鍋前加鹽就行。這樣鹽僅附在食物表面,可以減少食鹽的攝入量,舌頭同樣可以感覺到咸味。
4.注意隱形鹽的攝入
許多加工食品中含有較高的鹽分,如腌制品、熟食和一些調(diào)料等。在購買食品時,應(yīng)關(guān)注食品標簽上的鈉含量,避免攝入過多的隱形鹽。
5.減少外出用餐次數(shù)
曾有調(diào)查發(fā)現(xiàn),外出用餐時,一個人每餐的鈉攝入量就已經(jīng)超過了全天推薦攝入量。建議在外就餐時,主動要求餐館少放鹽,盡量選擇低鹽菜品。
此外,點外賣也容易造成鹽超標,建議少吃。
6.循序漸進逐步減鹽
限鹽要循序漸進,不要一下子減得太猛,否則會影響食欲。可以逐漸減少鹽的用量,讓味蕾慢慢適應(yīng)。
其實控鹽不是“委屈自己”,而是換一種更健康的吃法——今天學會的這些方法,記得轉(zhuǎn)給爸媽、伴侶,全家一起慢慢調(diào)整口味。畢竟身體的每一個器官,都需要“少鹽”的保護。
來源:內(nèi)容綜合央視一套微信公眾號
責編:王思賢
一審:王思賢
二審:王璐
三審:田雄獅
來源:大眾衛(wèi)生報·公眾號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