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芳 2025-09-05 17:09:36
文/盛芳
在湖南新聞獎評選中,通訊因其故事性、情感性歷來關注度高。近幾年重大主題報道、典型報道、輿論監(jiān)督報道等專門類獎項的設置,分流了部分原來歸入到通訊類的參評作品。2024年度湖南新聞獎共評出5件一等獎通訊,從體裁上看,除通訊外,也有解釋性報道、調查性報道。綜觀獲獎作品,雖題材不一,但都具有共性特點,既心懷大局、以鮮明的問題導向切入現實,又著眼基層故事,形成具有感召力的社會情感共振。
一、深調研,講好新時代的湖南故事
廣泛調研、踐行“四力”是獲獎作品的基石。主流媒體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,精準把脈湖南,力求講好經濟發(fā)展故事、鄉(xiāng)村振興故事、社會民生故事、生態(tài)文明故事。
益陽市謝林港鎮(zhèn)清溪村在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文學為依托,尋找鄉(xiāng)村振興新路徑,通訊一等獎作品《春到清溪——“鄉(xiāng)村振興的文學樣本”益陽周立波故鄉(xiāng)見聞》采寫團隊深入該村開展蹲點式調研,先后采訪10多位村民、干部,到周立波故居尋覓他的“足跡”,逛遍21座清溪書屋。報道書寫出新時代的山鄉(xiāng)巨變,不僅有助于增強人們在新時代的“四個自信”,也為全面推進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貢獻了強大的精神力量。
2020年9月,湖南省獲批全國首個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省份,2023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將低空經濟列為國家戰(zhàn)略性新興產業(yè),2024年全國兩會首次將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明確為新增長引擎,《湖南何以“低空高飛”》把脈湖南低空經濟發(fā)展態(tài)勢,細數先天優(yōu)勢與后天不足,報道全面深刻,對推動湖南低空經濟發(fā)展有極大的參考價值。
《照護失能老人,如何不“失能”》為深度呈現湖南失能老人照護難題,記者歷時兩個月,采用沉浸式觀察加多主體訪談模式,獲取了覆蓋城鄉(xiāng)、不同經濟水平家庭的立體樣本,走訪了協和頤養(yǎng)院、泰康之家·湘園等數十家養(yǎng)老機構。
2024年7月5日,華容縣團洲垸堤防決口,很多網友不了解“垸”是什么,網上對為何會決堤、為何要堵口等的疑惑和質疑聲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搶險救災工作?!兑粋€“垸”,濃縮了人與自然的“相愛相殺”》適時推出,這是一篇厚積薄發(fā)之作,正是對洞庭湖區(qū)“垸”的歷史保持長期跟蹤關注,紅網記者在采訪多位水利專家和湖區(qū)老人后才得以迅速成稿,在決口合龍的次日發(fā)表。文章背景資料豐富,從三個不同維度詳細解讀“垸”。“地理上的垸”還原洞庭湖區(qū)垸的由來,并指出因其特殊地貌,造成垸內居民一直處在與洪水拉扯、搏斗的過程中;“歷史上的垸”溯源上千年歷史中,洞庭湖區(qū)不斷上演的“人進水退”、圍湖造垸;“經濟上的垸”講述洞庭湖區(qū)的垸對糧食生產和經濟發(fā)展的貢獻。
二、高站位,建設性敘事讓新聞更有用
有學者曾將建設性敘事邏輯歸納為四種面向:人民面向、問題—方案面向、正能量面向及未來面向。基于主流媒體的高站位與大局觀,獲獎作品正能量充沛、以問題導向切入新時代現實議題,著眼于探討解決方案,積極回應時代之問,報道具有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。簡言之,建設性理念主導下的新聞不但好看,更有用。
《照護失能老人,如何不“失能”》一文體現出鮮明的建設性敘事理念,關心社會問題,更關心問題的解決方案。報道直擊養(yǎng)老民生痛點,聚焦老齡化社會下失能失智群體的照護困境,兼具政策解讀深度與人文關懷溫度,為老齡化議題報道提供兼具傳播力與行動力的觀察范本?。采訪深入扎實,以個案現象開篇,圍繞“誰來照護”“錢從哪來”深入調查并進行深刻分析。作品結合全省超300萬失能失智老人數據、48%護理人才缺口等宏觀背景,指出長護險覆蓋不足、專業(yè)機構護工短缺與高齡化、職稱體系缺失等行業(yè)現實,追問制度性解決方案,呼吁家庭、政府、市場協同構建照護網絡,為老齡化社會“剛需”探求破局路徑。
報道中,記者在直面問題的同時,聚焦湖南各地已有的探索和嘗試。比如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養(yǎng)老行業(yè),全面建立基本養(yǎng)老服務補貼、高齡津貼和百歲老人長壽保健補貼等制度、建設市縣失能照護中心等。與此同時,文中針對養(yǎng)老行業(yè)、教育領域“護理人員職業(yè)發(fā)展路徑”“提升失能老人照護能力”“學生就業(yè)何去何從”“如何讓湖南留住更多護理人才”等現實議題的設置具有前瞻性,引發(fā)了更多理性健康的討論,報道體現出高度的公共價值。
《湖南何以“低空高飛”》在分析優(yōu)勢和不足的同時,重在關切怎樣補齊產業(yè)短板做強低空經濟,提供可行的方案;《國家“單項冠軍”企業(yè)頻出的“株洲現象”》深入剖析現象背后的成功經驗,不僅通過詳實的數據和案例,展現了企業(yè)在技術創(chuàng)新和市場拓展中的精彩,還從政策環(huán)境、產業(yè)生態(tài)、人才支撐等多個維度,揭示了地方政府在培育冠軍企業(yè)中的關鍵作用,為其他地區(qū)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。
三、強連接,引發(fā)情感共鳴促進共識
在安德森“想象的共同體”這一重要命題基礎上,袁光鋒提出“感受的共同體”這一概念,強調情感在流通的過程中如何把個體連接成“集體”。對話、互動、溝通是互聯網傳播精神要義,關系與情感聯結已成為數字媒介時代內容生產的通關密碼。
《一個“垸”,濃縮了人與自然的“相愛相殺”》讓很多不了解“垸”的人了解了垸、讀懂了垸,垸不僅組成了長江中游獨有的聚落景觀,還撐起了中國的糧倉,多角度的報道激發(fā)了湖區(qū)人民強烈的自豪感。這一釋疑解惑式的科普報道成功將話題從部分網友對潰垸的質疑、指責,引向了對垸區(qū)人民不屈精神的關懷和對垸區(qū)生活的理解以及對災后重建的關注,為搶險救災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。正是強化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性思維,著眼于關系的建立,該文獲得網友大量點贊、評論與自動轉發(fā)。
通過講故事的實踐,新聞與受眾可以建立親密的情感連接,喚起受眾對文本內容深層次的情感卷入?!墩兆o失能老人,如何不“失能”》一文開頭,72歲的匡玉照護百歲母親的個體故事讓人動容:
12月2日清晨,寒意襲人,72歲的匡玉老人提著剛蒸好的餃子,匆忙出門搭乘地鐵,趕往母親王芳居住的養(yǎng)老院。
王芳是位百歲老人,早些年患上阿爾茨海默癥,失能又失智。因無力照護,2022年,匡玉把母親送進長沙協和頤養(yǎng)院。兩年來,她每天風雨無阻送餐,從未中斷。
“母親還活著,家就在。哪天,她倒下了,家就沒了。但‘小老人’照護‘老老人’,真的力不從心?!?匡玉的話,道出了失能家庭的無奈。
報道立足多個失能老人家庭困境,案例鮮活?,真實刻畫失能照護對個體生活的嚴重影響,平實的文風和情感上的克制讓“一人失能、全家失衡”之痛躍然紙上。
非虛構寫作實踐的引入賦予了新聞寫作新的生命力。鄉(xiāng)村振興主題通訊《春到清溪》一文以清新質樸的散文式筆調,一氣呵成,沉浸式采訪與寫作者主體性的在場使得文本兼具抒情與思辨色彩。全文以周立波69年前在故土埋下“文學的種子”為引,圍繞“種子”生根、發(fā)芽、開花、結果,展現村民故事與鄉(xiāng)村發(fā)展故事,生動講述了文學不僅富了村民腦袋,還鼓了口袋。宏大主題與微觀敘事的結合,為主流媒體創(chuàng)新傳播方式、提升感染力提供了生動范例。
不論媒介形態(tài)如何發(fā)生改變,在信息過剩的數字時代,一個好標題依然是制勝法寶。《春到清溪》四字主標題含蓄雋永,寓意深遠;《一個“垸”,濃縮了人與自然的“相愛相殺”》,巧借網絡流行語,點明了要避免過度利用、過度開發(fā)帶來的風險,要尊重自然、敬畏自然;《照護失能老人,如何不“失能”》看似犯語詞重復之忌,實則借老人生理的失能意指社會運行機制的失能,語義雙關;《湖南何以“低空高飛”》采用疑問式標題有利于調動受眾的閱讀興趣,“低空高飛”簡明扼要;《國家“單項冠軍”企業(yè)頻出的“株洲現象”》雖是靜態(tài)式標題,但顯著性強,“株洲現象”這一標簽準確提煉了事物的鮮明特點。
主流媒體擔負輿論引導重任,在融媒時代,唯有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,上接天線、下接地氣,作品才有高度與溫度;以用戶為中心,強化服務性思維,積極回應熱點,才能凝聚共識,壯大主流思想,占領思想輿論陣地。新聞創(chuàng)新需要強化精品意識,這條路永無止境。
(作者系衡陽師范學院教授)
摘自《華聲·傳播觀察》
責編:羅嘉凌
一審:黃帝子
二審:蘇露鋒
三審:范彬

版權作品,未經授權嚴禁轉載。湖湘情懷,黨媒立場,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.voc.com.cn或“新湖南”客戶端,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。轉載須注明來源、原標題、著作者名,不得變更核心內容。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