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瓊 郭婧 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 2025-09-05 15:38:00
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9月5日訊(記者 黃瓊 通訊員 郭婧)9月3日,記者來到桃源縣漢劇藝術團,沉浸式體驗漢劇旦角妝造。看似簡單的造型,前期準備花費1個半小時,當記者頭頂約2公斤重的鳳冠,身著蟒袍時,發(fā)現(xiàn)走路與呼吸均受影響,更別提演出。
該劇團團長告訴記者,由于漢劇服裝不能被汗浸濕,因此演員們下鄉(xiāng)演出總是里三層外三層裹著。劇團每年開展“送戲下鄉(xiāng)、文化惠民”、“戲曲進校園”等專題惠民演出近200場(次)。桃源縣山區(qū)地勢陡峭,演職人員常爬山過坎,風雨無阻送戲至最偏遠的地方。
常德漢劇又名武陵戲,起源于明代,流行于洞庭湖濱、湘西北以及鄂西南等地。經(jīng)傳承與發(fā)展,其具有濃郁的武陵地域文化特色,舞臺念白采用常德地方官腔。聲腔豐富,昆、高、彈三腔并存,以彈腔為主,兼演部分高腔、昆腔。
角色行當分生、旦、凈、丑四大行。漢劇聲腔亦是國粹京劇的聲腔起源,在我國戲曲文化之林中具有獨特的地位、影響和貢獻。作為古老的戲曲文化遺產(chǎn),漢劇高腔于2006年5月正式列入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首批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
責編:黃瓊
一審:黃瓊
二審:魯融冰
三審:廖聲田
來源: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

版權作品,未經(jīng)授權嚴禁轉載。湖湘情懷,黨媒立場,登錄華聲在線官網(wǎng)www.voc.com.cn或“新湖南”客戶端,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。轉載須注明來源、原標題、著作者名,不得變更核心內(nèi)容。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