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 2025-08-31 10:32:31
文丨劉逸凡
“同志們,打倒日本帝國主義,沖??!……”八十多年前的今天,先烈們在槍林彈雨中用生命呼喊;八十年后的我們,在回望中肅立靜聽,那聲音仍如驚雷貫耳。
1943年,河北一個小村莊。十七歲的小戰(zhàn)士李向陽為引開日軍,獨自向反方向奔跑,一路開槍、呼喊,最后犧牲在山隘口。鄉(xiāng)親們平安躲過掃蕩,他卻被刺刀挑穿了胸膛。我在書本中讀到他的名字時,窗外蟬鳴正響,暑氣蒸騰。忽然想到,他奔跑時是否也是這樣一個酷熱的夏天?汗水是否也曾模糊過他的視線?年輕的鮮血是否浸潤了家鄉(xiāng)的土地?然而,這一切都永不能知了……他的夏天,結(jié)束在82年前;他的犧牲,換來了我們的夏天。
更多年輕的面孔浮現(xiàn)于歲月之中:那個把最后一口炒面遞給老鄉(xiāng)的小班長;那個在戰(zhàn)壕里用繳獲的鋼筆歪歪扭扭寫家書的通訊員;那個將受傷孩童緊緊摟在懷里、自己卻中彈身亡的女衛(wèi)生員……他們很多人才十五六歲,正是和我們一樣上中學(xué)的年紀(jì),卻以單薄的肩膀扛起了破碎的山河。他們的夏天永遠(yuǎn)不會再來,我們的夏天卻平安祥和,有家人、有空調(diào)、有瓜果,還有甜甜的冰激凌。
站軍姿時,額角的汗沿著臉頰滑落。我忽然想,若把此刻曝曬的每一滴汗,都幻作當(dāng)年戰(zhàn)士身上的一滴血,那么不過片刻,我們腳下的土地就該被染紅。他們流的何止是汗,是血與命;我們站的何止是軍姿,是他們用骨肉撐起的山河。無需口號,這一刻的灼熱,已讓我們觸摸到歷史的體溫。
1945年8月15日,《大公報》頭版用最大字號寫道:“日本投降矣!” 短短五字,宣告了一個民族的涅槃。戰(zhàn)士們,安息吧。這盛世已如您所愿——山河猶在,國泰民安。而我們,正帶著你們當(dāng)年的勇氣,走向下一個黎明。
八十載歲月奔涌,山河已無恙,硝煙散盡是曙光。14年浴血抗戰(zhàn)終迎正義的勝利,3500萬同胞以生命澆鑄民族脊梁,那些在戰(zhàn)火中吶喊的身影,是我們仰望的星辰。
我們會代替他們,過好每一個夏天,續(xù)寫好每一段中國青年的青春故事。
責(zé)編:龍文泱
一審:龍文泱
二審:易禹琳
三審:楊又華
來源: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