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日報 2025-08-22 10:49:23
近期,一種名為“團播”的直播形式成為爭議焦點。何為團播?顧名思義,出現在熒幕前的主播不再是一個人,而是一群人,或是合作跳舞唱歌、或是競爭PK,旁邊還會有主持人熱情喊麥,催促觀眾為喜歡的成員打call。
來源:新晚報微信公號
來源:新晚報微信公號
團播為何走紅,與傳統(tǒng)的直播又有何不同?熒幕前的組團出道,意味著更職業(yè)化的模式,更激烈的競爭,以及更少的自主權。主播不再是整場直播的絕對中心,更不用親自開口調動氣氛、索要禮物打賞,而是一種直播資源。整場直播的內容和走向,則由負責精心包裝、選角推流的團隊和直播公司來引導。
這似乎折射出直播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趨勢。早期直播條件相對簡陋,更多是依靠主播的個人能力來控場,像是“戲角子”;而隨著直播公司、MCN機構入場并逐漸做大,更像是“戲班子”。從團隊圍繞在主播身邊提供服務,到主播需要依靠團隊的包裝推流,實則是一種權力的轉移。好處在于,給了新人主播和腰部流量集中曝光的機會,一定程度上打破了“頂端優(yōu)勢”;通過專業(yè)的編舞、拍攝,團播打造出更多精品節(jié)目,為觀眾帶來新穎的體驗。但同時也滋生了許多亂象,尤其是可能助長部分直播行業(yè)的頑疾。
比如,合同陷阱。此前就有報道揭露部分MCN公司在合同中暗藏巨額違約金,在直播時長、流量考核等關鍵部分含糊不清,在收益分配、禮物提成等涉及核心利益的內容加入“霸王條款”。隨著團播的出現,許多問題不但沒有解決,反而愈演愈烈。部分合同雖然對個人部分要求不高,到頭來卻要考核團隊流水、直播間活躍度,不達標則強令主播買單。
再比如,畸形競爭。多數直播平臺為了吸引用戶消費,提升直播效果,常常人為營造競爭氛圍,教唆攻擊、炫富攀比,誘導雙方粉絲“為愛氪金”?;胃偁幐亲涕L了部分惡俗直播,“沒有打賞不準?!薄耙碈位要么走人”,為了迎合觀眾的喜好,部分主播選擇利用低俗擦邊內容博眼球、直播間外情感欺詐誘導消費。
團播看似低門檻,卻更需要理性參與、協同共治。說到底,直播行業(yè)頗有種“三方博弈”的趨勢,主播、觀眾和背后的直播平臺、直播公司共同參與又相互制約,任意一方越界都會導致結構失衡,進而引發(fā)一系列亂象。而行業(yè)如此脆弱,根源是監(jiān)管缺位、規(guī)則缺失,部分MCN機構頻頻操縱虛假低俗直播卻未受到有力的制裁;部分主播使用“馬甲號”逃避監(jiān)管,平臺為吸引用戶消費不擇手段……凡此種種,即便有優(yōu)質內容、新穎形式也難以脫穎而出,最終被博眼球、博流量的低俗之風沾染。
整治團播亂象,要從源頭出發(fā),根治隱藏在直播間里的頑疾,莫讓其野蠻生長。應持續(xù)開展“清朗”專項行動,完善行業(yè)標準,將低俗團播和其他畸形的直播形式一網打盡。
責編:施泉江
一審:施泉江
二審:李茁
三審:唐婷
來源:南方日報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