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8-11 16:27:07
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全媒體記者 宛俊余 趙澤琴
我站在中國館外,心里涌起一種特別的圓滿感——三天時間,或許我并未像一個傳統(tǒng)記者那樣很好地完成采訪任務,卻在另一種意義上,成就了一次心靈的“歸鄉(xiāng)”之旅。
(中日兩國小朋友合唱《瀏陽河》)
8月6日,大阪世博會中國館湖南活動周開幕,中日兩國小朋友現(xiàn)場合唱《瀏陽河》。那天,歌聲突破語言藩籬,文化距離在音符交融中緩緩消弭,唯有“和”的純粹在耳邊回響。后來,這童聲成了我心底一根隱秘的弦,整個“湖南周”里,這根弦被無數(shù)次撥動。
當益陽、株洲、岳陽的城市主題日活動輪番上演時,一種更強烈的情緒擊中了我。工作人員熟悉的鄉(xiāng)音縈繞在耳邊。一個眼神、一個微笑,或是一次默契的對視,仿佛都藏著那句溫暖又熟悉的問候,“嘿,你也在呀,啥時候來的?”
(在株洲主題日活動的會場里,日本嘉賓認真聽講并仔細記錄)
心像是被猛地攥了一下,又緩緩松開——原來,真正的“湖南主場”,可以遠在萬里之外的大阪。茶藝師詠荷遞給我的那杯醇香的黑茶,是家鄉(xiāng)的味道;岳陽代表團塞過來沉甸甸的特產(chǎn)“投喂包”,里面裝著零食和工藝品,這是故土的牽掛。在異鄉(xiāng)忙碌的間隙,被熟悉的鄉(xiāng)情包裹,于是,我有了更多自信,有了更大勇氣,開始大聲告訴來到中國館的每一位游客:看!這里有我的故鄉(xiāng)。
那天,我站在中國館外凝視天空,忽然,永州瑤鼓的鏗鏘節(jié)奏和常德絲弦的婉轉旋律在耳邊響起,我看到不同膚色的游客駐足聆聽。他們含笑沉醉的眼神讓我明白:在這里,文化不再是書本上冰冷的符號,也不再是展柜里遙遠的擺件,是醴陵釉下五彩瓷代表性傳承人黃永平老師寫下“和”字時,日本游客大姐眼中毫無保留的欽佩之光;是來自東京的小姑娘,請求志愿者幫她與湖南油紙傘合影時,那份想與朋友分享“美麗”的急切;是湖南茶葉散發(fā)的暗香中,觀眾不自覺放輕的呼吸;是漂泊在外的湖南游子聽到鄉(xiāng)音時,心底那一下猝不及防的悸動。這些不斷碰撞的感動,無需翻譯,在每一雙被點亮的眼睛里,清晰可見。
(“湖南活動周”志愿者為中外游客詳細介紹湖南好物)
(醴陵傳統(tǒng)釉下彩瓷器在大阪世博會中國館驚艷亮相)
我忽然明白,自己不再是一旁的記錄者,更像是被這濃濃鄉(xiāng)情泡透了的游子,在世博園的喧囂里,被益陽的茶香牽引著味蕾,為株洲‘鋼鐵脊梁’般的工業(yè)力量挺直了腰桿,又在岳陽的“投喂”里,悄悄紅了眼眶。
最好的采訪,或許本就不在于提了多少問題,記下了多少素材。當一個湖南記者,在大阪世博會的聚光燈下,和他的湖南老鄉(xiāng)們站在一起,當我們的笑容、自豪,以及眼中對家鄉(xiāng)的熱愛,與那些被湖南之美打動的異國朋友眼中的光芒相遇——我們本身,就是關于“何以湖南”這個命題最生動的答案。
這答案,正無聲地向世界訴說著:看,這就是湖南。這里有山的堅韌,水的靈動,有傳承千年的匠心,有日新月異的脈動。這里,是我們深愛的家鄉(xiāng),也是我們愿意與世界分享的、心靈深處最溫暖的角落。
有些東西,被這樣的目光照見過,被這樣的心靈惦念過,就再也不會走了。它們會像顆種子,落在日本的土壤里,落在每個被打動過的心里,等著某天,抽出帶湘味的芽。
責編:宛俊余
一審:宛俊余
二審:秦慧英
三審:張權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