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 2025-08-08 13:12:27
文|李凌志
出了零陵古城,行進在蜿蜒公路上,映入眼簾的,是黃綠交錯的起伏不平的山丘田野。黃的是那馬上要收獲的金燦燦的稻谷,綠的是那高高低低如畫的青山。仲夏時節(jié),和風送爽,翻起了一輪輪綠波。幾回回夢里回家鄉(xiāng),漫步在梅溪河邊,那人那事那歲月,雖然有些遙遠了,但每當回想依然歷久彌新、溫暖如初。
一小時后,車子駛進了水口山鎮(zhèn),我讓司機直接將車開到了一個山坡的高點。沒等車停穩(wěn),就急切切地打開車門跳下去,眺望這條讓我魂牽夢繞的故鄉(xiāng)小河。
(清澈碧綠的梅溪河)
巍巍柴君山,峰巒疊嶂。梅溪河源此而下,如一條碧色的玉帶環(huán)鎮(zhèn)而過,淙淙溪水,波光瀲滟。這是一支潺動的歌,每一朵浪花,都訴說著我昨天成長的故事,也見證著水口山昨天、今天的發(fā)展,更祝福著這片熱土的美好明天。
“日暮雪來,滿溪梅開”。明清時期,美麗的梅溪兩岸梅花甚多,到了冬天下雪時,梅花開放,芳香撲鼻,甚是美麗。梅溪河之名也自此而來,千百年來滋潤著這里淳樸的鄉(xiāng)民,也成就了這片土地的歷史厚重?!俺杺髡f”流傳至今,說的是楚國遺民在陽復將軍的帶領下,于梅溪河畔(水口山)建立新家園的艱辛歷程。三國名臣蔣琬故里西樓村,革命烈士張洪生為國長眠大皮口,歷史浩瀚的長卷,譜寫了先輩英豪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;建于1735年的重要官道李子橋村,明朝年間“馬子江石拱橋”,清朝乾隆年間的“聚勝橋”,1897年至今的傳統(tǒng)古村落大皮口村,一個個蘊含豐富歷史文脈的古建筑,呈現(xiàn)出靈山秀水蘊安居,煙火人間入畫圖的生動場景。
(梅溪河與古老的聚勝橋)
梅溪河畔西岸的高處,有一群高低錯落的現(xiàn)代化樓房,那是水口山鎮(zhèn)中學。40年前,我在這里求學,當時叫水口山區(qū)中學,只設有初一到初三的班級,學生都是從全區(qū)選拔。校區(qū)以前都是木板屋,學校上課鈴聲是靠敲擊一塊生鐵發(fā)出聲音,以號令所有的師生。在學校最大的門柱上有副對聯(lián):“上聯(lián):苦心人、天不負、臥薪嘗膽,三千越甲可吞吳”,下聯(lián):“有志者、事竟成、破釜沉舟,百二秦關終屬楚”,至今刻骨銘心,這也是鞭策學子們奮發(fā)向上的座右銘。漫步在校園里,唯有幾棵百年古樹還在,見證著這快速發(fā)展的一切,現(xiàn)在已是設備齊全的教學樓,整潔的學生宿舍和一應俱全的運動場,為全國各地培養(yǎng)并輸送著人才。
人面不知何處去,梅溪依舊笑春風。一茬茬、一代代人在梅溪河畔休養(yǎng)生息,接續(xù)奮斗。變化的是歲月,是人,是當地日新月異的新面貌,而梅溪河沒有變,還是那樣的清澈碧綠,還是那樣的溫潤親和,還是那樣無私地滋養(yǎng)著這里的百姓。
進到水口山鎮(zhèn)黨委政府整潔的院子里,“為人民服務”五個金色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。正巧碰上水口山鎮(zhèn)黨委書記朱陽輝同志一行,去村里慰問考上清華大學的王振波同學,鎮(zhèn)里這種愛心慰問已經開展了好幾年了。朱書記面龐曬得黝黑,褲腳上還沾著泥點,一看就是常跑村頭地里的樣子。見到我,她便介紹起水口山的規(guī)劃:“作為湘桂這邊重要的邊貿口子,我們就琢磨怎么‘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’,讓綠水青山給鄉(xiāng)親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。”她掰著指頭跟我數家珍:“梅溪河、柴君山這片地方,正著力打造‘一軸一帶一基地’的現(xiàn)代農業(yè),像供港蔬菜、水果、槐米、還有肉牛養(yǎng)殖這些,已經建成了6個像樣的基地……”聊起這些具體事情,她語速不快,但條理清楚。在鎮(zhèn)會議室里,“湖南省文明鄉(xiāng)鎮(zhèn)” “湖南省生態(tài)鄉(xiāng)鎮(zhèn)” “湖南省安全生產示范鄉(xiāng)鎮(zhèn)”等榮譽獎牌,還有群眾送來的感謝錦旗,放得滿滿當當。
梅溪河的水清而美,河畔的特產也是多而甜。比如橙柚柑桔,因為依山傍水、土地肥沃之故,所產橙柚柑桔又香又甜。當年在學??拷废优赃叺男∩狡律希陀幸黄蹐@,秋冬時節(jié)桔子成熟時,每次經過,看著那黃中帶青、橙中含綠的桔果,想著油亮亮、光閃閃的皮殼里滿是汁液的片片桔瓣,不僅滿口生津,甚至有偷摘幾顆的沖動。80年代時,橙柚柑桔可是稀有品,一般人家舍不得吃,如今,生活水平越來越好,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,成為最普通不過的水果食品了,現(xiàn)在經過包裝加工后,輸送粵港澳大灣區(qū),成為幫助農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。
徜徉在梅溪河畔,沿河而行,水草豐美,景色宜人,一片片葡萄在綿延,綠油油的紅薯苗望不到邊,山腳下的養(yǎng)?;匾踩綦[若現(xiàn)……邊走邊看,朱書記說:“等下給你們嘗嘗我們水口山最有名的百年非遺美食‘??邸齼喊私浽谏暾埖貥水a品呢。別處也做,但這里是發(fā)源地,味道不一樣。”她講起這美食:“牛是吃草喝露水長大的,選的是牛腹那塊肥瘦相間的五花,處理好血水膻味,切成厚片扣好,蒸熟倒扣……這樣經過九道古法加工出來,油亮酥爛不膩口,被譽為‘深山中的御膳’?,F(xiàn)在都叫‘零陵牛扣’了,也算繼永州血鴨、東安雞之后拿得出手的一道地方菜了?!痹谶@老鎮(zhèn)上,像這樣傳承下來、能做成產業(yè)的土特產美食還不少,確實是鄉(xiāng)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。
(作者在梅溪河聚勝橋)
半日溪山客,一生故水情。轉眼就要告別,我想起納蘭性德的《木蘭花令·擬古決絕詞諫友》中一句詩:“人生若只如初見”。梅溪河,不管歲月滄桑,無論見過多少次,每次相見,永遠如初見。因為這里水美、山美、人更美,因為這條河藏著我懵懂時溫暖的故事,啟發(fā)著水口山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奮斗!(作者簡介:李凌志 現(xiàn)任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中宏網副總裁、總編輯)
責編:寧靜
一審:寧靜
二審:胡澤匯
三審:趙雨杉
來源: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

版權作品,未經授權嚴禁轉載。湖湘情懷,黨媒立場,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.voc.com.cn或“新湖南”客戶端,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。轉載須注明來源、原標題、著作者名,不得變更核心內容。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