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8-06 09:28:06
瞿楊生
近日,山西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的朱紅墻面上,赫然出現(xiàn)了一處新鮮刻痕——“X馨玥”和一個刺眼的桃心圖案。這座始建于遼代的千年古剎屬于國家首批一級文物保護單位,其藏經(jīng)壁藏被梁思成譽為“海內(nèi)孤品”。然而,如此珍貴的文化遺產(chǎn),卻在眾目睽睽之下遭到游客的肆意破壞。事件曝光后,景區(qū)回應稱已加強管理,警方也已介入調查。但問題的核心并不在于事后如何追責,而在于:為什么時至今日,仍有人難改隨處刻畫“到此一游”的陋習?
刻劃者或許以為,自己只是在一面普通的墻上留下了微不足道的痕跡,殊不知,這一刀刻下去,割裂的是千年文明的延續(xù)性。文物不是留言板,旅游更不是肆意妄為的借口。華嚴寺的墻面承載著歷史記憶,每一寸斑駁的朱漆都是時光的見證。而“X馨玥”三個字和那個桃心圖案,卻像丑陋的補丁,粗暴地覆蓋了這段歷史。這種行為的本質,是對文化遺產(chǎn)的褻瀆,更是對文明底線的踐踏。
近年來,類似事件屢見不鮮:長城磚塊被刻字、敦煌壁畫遭觸摸、古建筑被隨意攀爬……每一次破壞都會引發(fā)短暫的憤慨,但風頭一過,一切照舊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違法成本太低。盡管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》明確規(guī)定,故意損毀文物最高可處五十萬元罰款甚至刑事責任,但實際執(zhí)行中往往面臨取證難等問題,最終多為輕處罰,難以起到足夠警示作用。
“文化傳承”并非虛無縹緲的口號,它需要我們在日常細節(jié)中自覺踐行?!拔奈锉Wo”也絕非冷冰冰的法律條文,而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一道橋梁。當人們逐漸從“我要留名”轉向“我要守護”,那些曾經(jīng)被傷害的斑駁墻面才會忘卻“傷痛”、被更多理解與尊重擁抱。
(作者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)
責編:孫乾豐
一審:孫乾豐
二審:尹虹
三審:王禮生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