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美麗的皇都侗寨)
“今天是個好日子,歡迎大家到侗家來……”7月4日,央媒省媒采訪團的記者們走進通道皇都侗寨,一場沉浸式的侗族文化探秘之旅就此展開。巍嚴的寨門、悠揚的琴聲,熱情的侗家阿哥阿妹身著絢麗的民族服飾,用琵琶新歌表達著對遠方客人的歡迎。
(熱情的侗家人唱起侗歌迎賓客)
穿過寨門,普修橋橫跨在坪坦河之上,其始建于清乾隆年間,后經(jīng)多次重修。橋身全長57.7米,寬4.2米,集橋、廊、亭為一體,橋廊兩側(cè)設有通長直欞窗,三座橋亭錯落分布,重檐歇山頂與八角攢尖葫蘆頂相互映襯,精美的木雕、彩繪,無不訴說著歲月的故事。
普修橋不僅是連接新寨與外界的交通要道,更是村民休閑娛樂、遮風避雨的溫馨港灣,如今已成為皇都侗寨的標志性建筑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(煥然一新的普修橋)
“通道皇都侗寨被稱為‘歌的海洋,舞的世界’,在這里生長的侗家兒女從小就耳濡目染,能歌善舞?!眳遣氏几嬖V記者,作為土生土長的侗家人,她從小便跟著哥哥姐姐學習唱歌跳舞,參加表演。慢慢地,她也逐漸長大,成為了皇都侗文化景區(qū)演藝部的演員,在家門口吃上了“旅游飯”。
現(xiàn)在,當?shù)卣畬⒍弊逦幕头沁z項目“搬”進了課堂,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定期授課,侗族文化通過口耳相傳,孩子們在長輩的帶領下,也學習和傳承了多耶舞和敬酒歌等民族文化。
沿著青石板路前行,便能看到錯落有致的木質(zhì)吊腳樓,層層疊疊,與青山綠水相互交融,形成了“三水抱四寨、三宅共一場、四寨成盤龍”的獨特格局。500余座吊腳樓,不僅是侗家人的居住之所,更凝聚著他們獨特的建筑智慧與審美觀念。
走進侗錦博物館,館內(nèi)一幅幅色彩斑斕、圖案精美的侗錦令人目不暇接。織娘端坐于古老木質(zhì)織機前,雙手熟練地穿梭引線,腳有節(jié)奏地踩動踏板,彩色絲線在織機上翻飛,象征吉祥如意的“太陽紋”“八角花”等傳統(tǒng)紋樣逐漸顯現(xiàn)。
侗錦的制作工藝極為復雜,需要經(jīng)過軋棉、紡紗、染紗、絞紗、絞經(jīng)等十多道工序。其中,最具挑戰(zhàn)性的當屬數(shù)紗環(huán)節(jié)?!扒Ыz萬縷的絲線必須要一根根數(shù)好、排好,稍有差錯就會導致圖案失真、錦面不平整。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粟田梅一邊介紹,一邊向大家展示這項傳統(tǒng)工藝。
粟田梅介紹,侗錦制作工序繁雜,從采棉紡線、染色織布,到挑花刺繡,每一步都凝聚著侗族婦女的心血。記者們在傳承人的指導下,饒有興致地嘗試簡單的織錦操作,親身體驗這項技藝的獨特魅力與傳承的不易。
侗錦織造技藝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,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。其以獨特的編織工藝、富有民族特色的圖案、豐富深刻的文化內(nèi)涵、亮麗和諧的色彩、高雅凝重的品質(zhì)和鮮明的民族風格,成為我國著名的織錦之一。2008年2月,這項珍貴的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粟田梅向大家介紹侗錦 (以上照片均由 張卓 攝)
“我深深敬佩我們的祖先,她們將山間的花草銘記于心,再通過反復琢磨將其轉(zhuǎn)化為精美的圖案?!痹谒谔锩房磥?,侗錦不僅是一門手藝,更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(jié)晶。她如數(shù)家珍地介紹著各種圖案的寓意:似人手牽手的哆耶紋象征著民族團結(jié)和人丁興旺,喜鵲圖案則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?!懊恳粋€圖案都蘊含著獨特的意義,侗錦在我們心中是吉祥、美好、智慧與幸福的象征?!?/span>
“技藝需要代代相傳,我們都非常積極地學習?,F(xiàn)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進來了?!笨椖餁W俊顏笑著說,“剛開始時我每天都學到深夜12點,就像讀書時那樣認真。別人能行,我也可以?!闭沁@份執(zhí)著,讓她成為侗錦技藝傳承的中堅力量。
如今,走進湖南侗錦博物館,仿佛置身于侗族文化的藝術(shù)殿堂。從日常穿戴的侗帕、侗帽,到節(jié)日盛裝的侗衣、侗帶,每一件展品都凝聚著侗族織娘的智慧與心血。這些精美的工藝品不僅完整展示了侗錦織造的全過程,更讓記者們直觀感受到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??粗@些巧奪天工的侗錦作品,人們不禁為這項傳承千年的非遺技藝而贊嘆。
(張卓 楊雨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