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治東 新湖南客戶端 2025-06-22 18:12:44
文圖/張治東
上佬村位于吉首市區(qū)的東北面,距市區(qū)10公里,屬峒河街道管轄,東與馬頸坳鎮(zhèn)的米坡村接壤、南與望江坳村交界,西與林木山村相鄰,北同振武營村相靠,全村三個自然寨,分七個村民小組,共203戶860余人口,有稻田近500畝,旱地400余畝,林地2000余畝,綜合土地面積5.3平方公里,主要以椪柑、稻谷、蔬菜為支柱產(chǎn)業(yè)。筆者考察后發(fā)現(xiàn):上佬有“四奇”。
奇人
上佬(有寫作上嶗、上垴、上澇的),是明代湘西杰出的教育家、湖湘文化早期在湘西的傳播者吳鶴先生的故鄉(xiāng)。用吉首大學(xué)張建永老師的話說:吳鶴是儒家文化與苗族文化關(guān)聯(lián)較早的橋梁和紐帶。
吳瑄生三子,曰吳鵬、吳鳳、吳鶴。老三吳鶴是明代初中期人物(1476—1558),享年82歲,他是當時的“奇人”。他一心向?qū)W,篤志求道,不樂仕途。空暇為人傭工換錢,入夜常在家鄉(xiāng)附近的寶峰寺幫忙抄寫經(jīng)書,在弘治末年,離鄉(xiāng)就讀于辰州衛(wèi)學(xué),得遇理學(xué)大師王守仁。
余姚王守仁(王陽明)故居牌坊圖
王陽明故居展廳里部分弟子姓名
王守仁,字伯安,浙江余姚人,當時學(xué)者尊稱之為“陽明先生”。王路過辰州時,在辰州“虎溪書院”公開講學(xué),闡述“知行合一”學(xué)說。吳鶴聽后豁然開朗,對王陽明先生感佩不已,受王賞識。王回江西任廬陵縣令經(jīng)辰州時,吳鶴便隨行遠赴江西從師學(xué)習,在當時交通閉塞、信息不通、環(huán)境惡劣的前提下,他不辭勞苦,千里追師學(xué)習,是活脫脫的古代“追星族”!
余姚王陽明故居里展示的吳鶴畫像及簡介
更可貴的是吳鶴的學(xué)習不是為了炫耀知識,謀求一官半職光宗耀祖,而是為了啟迪同胞、傳播文明。他離別王陽明回鄉(xiāng)后,仍謙恭力行,虔誠辦學(xué),除了在本寨教書外,還到然垴(今屬己略鄉(xiāng))、三岔坪(今屬乾州街道)、司馬溪(今屬太平鎮(zhèn))等鄉(xiāng)村開館授業(yè),設(shè)塾教學(xué),后來到城東鰲魚峰建茅屋數(shù)間,廣收弟子,無論姓氏與窮富,傳授知識,奠定了今天吉大師院的基礎(chǔ)。他辦學(xué)多年,開啟蒙昧,廣育桃李,終因積勞成疾,卒葬于上佬。吳鶴一生著有詩文遺稿若干卷:《晉文公譎》《岳陽樓觀潮》《滕王閣集吟》等,曾由其七代孫吳應(yīng)璠保存至乾隆六十年,后散失。鄉(xiāng)人為紀念吳鶴先生在苗疆辛勤墾辟,光緒年間將吳鶴先生牌位,供奉于乾州廳城文廟“鄉(xiāng)賢祠”。光緒十六年(1892年)鎮(zhèn)溪修建“潕溪書院”、“鶴公祠”,祠墻嵌刻詩碑,追慕鶴公。后人還在潕溪書院墻外培起先生“衣冠?!保趨曲Q昔日教學(xué)的鎮(zhèn)溪祖師殿外通河橋邊,也修有一座“衣冠?!?,并由清代辰沅永靖兵備道翰林院編修楊翰,將吳鶴生平事跡書于墓碑供祭。
吳鶴先生在司馬溪教私塾時燒廢紙所用的紙槽巖
吳鶴教過書的吉首三岔坪寨貌
上佬村形成于明朝初年,當時屬于瀘溪縣轄,今屬吉首峒河街道名村古寨,村民80%姓吳,是周邊坪山坡、聯(lián)合等地吳姓居民的發(fā)源地。據(jù)《吳氏家譜》載:上佬吳氏,原本姓姬,因與陳友諒是表親,“洪武元年(公元1368年)十月十五日,大明昭下,姬姓夷其族”。為保血脈,其先祖率家眷連夜由南京城姬家巷四排樓草鞋夾逃出,十一月逃至武昌,“恐官吏盤查,乃改姓吳氏”。洪武十二年逃至湖南峒河吳京坪(現(xiàn)吉首張排寨五斤坪)。洪武末年,吳京公以青鳥秘傳之術(shù),卜居溪頭、上佬兩陽宅。永樂元年(公元1402年),吳寧公由吳京坪徙上佬。永樂三年,吳京公徙溪頭(現(xiàn)振武營西郊)。因吳京是哥哥,吳寧是佬弟,且居于高坡之上,上佬由此得名。迄今已有600余年。吳鶴曾在南京拜謁過本族祠堂延陵堂,并去拜訪過姬家巷,至今保留有他作的“游江南訪家廟”詩一首:“尋盡江南路,遲遲楊柳依。只緣家廟訪,惹得世人譏。閱譜心如射,揚鞭騎欲飛。幾番姬巷過,四顧節(jié)坊微。禾黍疑相是,蓬蒿記又非。金陵無所有,惟載玉梅歸?!边€有一位歲貢生吳因周也去過,并作“過南京姬家巷懷古”詩一首:“姬巷節(jié)坊掩夕暉,高宗去后恨無依。江山水土猶然在,社廟城池是又非。新扶蛉兒和我熟,舊家燕子傍誰飛?而今別卻金陵路,化作杜鵑啼血歸?!庇捎谂f祠遙遠且已廢,所以,稍后才在現(xiàn)在的雙塘聯(lián)合村續(xù)建吳氏延陵堂,以敬宗追遠,弘揚美德。
奇景
既然吳京公以青鳥秘傳之術(shù),卜得上佬陽宅,并派二弟居之,那么上佬地形地貌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?譜書載其“堂局清秀,有二郎掛帥,五馬奔朝,周環(huán)八景。”說的是上佬之地,分別有五支山脈如五匹駿馬奔騰而來,故稱“五馬奔朝”,環(huán)寨景觀甚多,吳氏家譜有如下記載:
二童講書:位于村寨東部,兩山對峙,形如神童,中間一案如書桌,故名“二童講書”。庠生吳應(yīng)璠贊此曰:“一案生成畫莫如,是誰寫卷課蒙初?黑脂未涸人何處,剩有二童日講書。”
獨牧吹簫:位于北面入寨山坳處,古有七棵巨桐,因被啄木鳥啄出許多洞穴,每遇風吹,曲音婉轉(zhuǎn),如仙人吹笛,后因樹老朽倒,此景觀現(xiàn)已不復(fù)存在。前人詩贊此景曰:“秦樓客去已迢迢,誰向山亭復(fù)奏簫?一片童音渾牧笛,惹人吟記水中妖。”
道洞生煙:寨東南面,生成一洞,常有煙霧冒出,村人以為有得道高人在此煉長生不老仙丹,故作詩贊曰:“辟盡俗塵別有天,張華入洞問何年?想應(yīng)得道去無久,煉汞爐中尚聚煙?!?/p>
神魚作霧:寨東南有一小山,其位低,狀如金鱗,村人憑其霧起霧散占卜晴雨,不誤農(nóng)時。因此,古人贊道:“占晴占雨是紅鱗,一嶼空靈似有神。氣吐氤氳宜洗來,休征時不誤先民?!?/p>
陡灘噴血:位于寨東南群水匯流處,每遇漲水時節(jié),這里便有洪流自高處噴瀉而下,形成紅色瀑布如血如花,故名“陡灘噴血”。村前輩有詩贊道:“血溢飛流如噴來,驚人道眼看蓬萊。未知仙子棲何處,空見虛中脫俗胎。”
龍唇吐珠:位于寨東南,一嶺如龍,龍頭下有一石洞如龍口,常有紅流從中噴出,故名“龍唇吐珠”,村人有詩描述道:“云籠巒頂煙籠洲,何處飛來龍一頭。唇口大張撬地起,火珠吐處化紅流?!?/p>
鳴鐘自鼓:寨西有一片青色奇石林,形狀各異,有的像駱駝,有的像帳幔,有的像喇叭……生動形象,干凈可愛,敲之如鼓如鐘,有歌詞道“精美的石頭會唱歌”,大概就是指這種石頭吧。其占地數(shù)畝,是典型的地質(zhì)公園狀貌,頗有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,村人形象地把這片山叫做“響巖山”。古人有詩贊曰:“是否梵中奏大鏞?飄來遺韻瀉高峰。幾番斷續(xù)疑仙樂,羨彼生成自鼓鐘?!?/p>
鳴鐘自鼓
白駒過隙
文筆參天:寨對面有數(shù)山連綿起伏,形如筆架,故名。古人贊此曰:“翠秀參天愛筆峰,文章倒寫句篇濃。頻看星月加圈點,取中何妨吏部書。”
關(guān)于上佬八景,庠生吳自強有“登吊王城觀八景”詩概括曰:“嘗登司馬吊王城,環(huán)顧家山大有情。仙鼻龍唇拖靄秀,筆峰硯井鎖煙明。神魚作霧天將雨,道洞生煙霧欲晴。最是妖桐無個事,簫吹古調(diào)亂書聲?!币驗樯侠泻退抉R溪常相互開親,是老親眷關(guān)系,所以,本詩作者說先到司馬溪,回來后再看家鄉(xiāng)上佬山水,真是有情有義,方作此詩。
奇寺
除了上述八景之外,還有寶峰寺,位于響巖山頂,就奇石之勢而建,原建于明代或者更早時期,吳鶴曾在此寺中幫助抄寫經(jīng)書。毀于“文革”期間,改革開放后,村人又自發(fā)捐資于原址重建?;蛟S有人會說,一座寺廟而已,何奇之有?諸君有所不知,上佬之地,并非名山大川,并非古代開明之所,能在那個湘西還處于相對蠻荒的時代,人們就在這里建了一座寶峰寺,其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內(nèi)涵和民族信仰是什么?不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嗎?原建的寶峰寺規(guī)模和建筑風格如何,不得而知,恢復(fù)后的寶峰寺雖簡陋,但刻于寺中碑上的警世勸善之語卻值得銘記:“若問前生事,今生受者是;若問后世事,今生做者是?!薄叭松猛?,幻海滄桑。少貪色欲,身體健康。多種福田,來生受享。修橋鋪路,陰功積廣。修善積德,子孫榮昌。攔門施舍,慈悲無量。一生享受,無上榮光?!?/p>
由于村人常懷此善良情懷,所居環(huán)境優(yōu)雅,所以所受災(zāi)難之人極少。古往今來,此寨文化積淀深厚,人才輩出。除教育家吳鶴及一些文人學(xué)士外,還有“欽命二品頂戴賞賜花翎加五級鎮(zhèn)守青山口總兵:吳國鎮(zhèn)”“誥封光祿大夫:吳國輔”“欽命三品頂戴賞賜花翎安徽青陽協(xié)署理山海關(guān)總兵:吳鳳騰”“世襲五品藍翎銜署理保靖都府:吳從周”“欽命三品頂戴賞賜花翎特授晃州參將:吳再祥”等,其中的吳鳳騰與吳三桂、吳三秋是清朝同期為官人物,三人均是延陵堂子孫。而近年來,上佬又不斷涌現(xiàn)一批批青年俊秀考入各類大學(xué)。
奇路
上佬自古出美女,早在明朝初期,附近司馬河司馬溪人,為了迎娶上佬美女,抬轎方便,在今上佬水庫岸邊較陡的一段山坡上,出資專門修了一條寬1米余、長200余米的石階碼頭路,人們通常稱之為“迎親路”,600余年了,此路遺跡至今尚存。為了娶個親而專門修了一段路,這說明什么?說明上佬這位女子貌美而賢淑,說明她所嫁的司馬溪這個婆家對她的高度認可,且有一定的經(jīng)濟實力,說明上佬與司馬溪的姻親關(guān)系十分密切親切!這位吳氏美女到夫家后,能強德賢,相夫教子,立下了不朽之功,逝后,子孫擇地將其葬于鎮(zhèn)溪西郊沖角營(今曙光村)虎形地。前些年,此處修高速路,此地被政府征用,方遷葬于司馬溪鳳形地祖場。
迎親路遺址
為了改變上佬村貧窮落后的面貌,近十余年來,吉首市政協(xié)一直掛點上佬村,從脫貧攻堅到鄉(xiāng)村振興,市政協(xié)領(lǐng)導(dǎo)特別是駐村干部付出了智慧、心血和汗水,各級相關(guān)部門也從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,今天,上佬村集體經(jīng)濟初步可以造血,基礎(chǔ)設(shè)施、村容村貌等有了明顯改觀,也培養(yǎng)了求真務(wù)實的優(yōu)秀青年村干部。但在對上佬村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方面還遠不夠。登臨上佬,目極近處,東南兩百多畝水面的小二型水庫、周圍連綿起伏的群山奔入眼底;縱橫交錯的交通路網(wǎng)上,車流奔馳;酒鬼酒公司的酒香騰空而起,沁人心脾。思接遠古,華夏數(shù)千年人文歷史涌上心頭;上佬的奇人奇景奇寺奇路如數(shù)家珍。我想今天:與城市近在咫尺、置身于酒谷之中、位于現(xiàn)代交通樞紐線上的上佬,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上佬,會迎來新的更好的發(fā)展契機么?上佬這位新時代的美女、這個金鳳凰,是否會得到一位高度重視她的如意郎君,攜帶著她展翅高飛?
上佬水庫一角
上佬水庫的魚
在上佬俯視酒鬼酒公司(酒谷)
責編:黃馨怡
一審:莫成
二審:楊元崇
三審:張頤佳
來源:新湖南客戶端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