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·客戶端 2025-06-20 12:15:37
新湖南客戶端6月20日訊 (通訊員 伍一帆 實習生 黃思宇)技術如何賦能國際傳播創(chuàng)新?近日在長沙舉行的首屆數字人文跨學科研究青年論壇給出破題思路。來自中國、英國等國的專家學者圍繞“數字人文與跨學科創(chuàng)新”展開研討,為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新思路。
“五大支柱”構建傳播新格局 外文出版社榮譽英文主編大衛(wèi)·弗格森(David Ferguson)提出,中國國際傳播需要建立五大支撐體系:“政治話語是根基,中國故事是載體,外部支持是助力,青年力量是先鋒,商業(yè)渠道是橋梁。”這一觀點引發(fā)與會者共鳴。
技術賦能傳播創(chuàng)新,論壇呈現三大技術突破:湖南師范大學研發(fā)的“共情對等”AI翻譯模型,解決了跨文化交際中情感傳遞的精準度問題;
中南大學開發(fā)的AIGC技術,已在馬王堆漢墓帛書修復等文化遺產保護中取得實效;
上海外國語大學構建的“敘事—話語—知識”三位一體傳播體系,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方法論。
與會專家提醒,技術應用邊界“技術不是萬能的”。湖南師范大學徐開彬教授表示,數字人文研究既要善用計算工具,也要警惕數據依賴。蘇州大學李超德教授則指出,AI設計必須兼顧工程、文化與審美三維平衡。
據悉,本次論壇由湖南師范大學主辦,吸引了國內外20余所高校的學者參與。與會專家表示,將推動建立"技術—人文—社會"協同創(chuàng)新機制,助力中國聲音全球化傳播。
據悉,本次論壇形成的“技術工具—人文問題—社會價值”閉環(huán),既展示數字人文在文化傳播、藝術創(chuàng)作等領域的創(chuàng)新成果,也為青年學者搭建跨學科交流平臺。
責編:田夢瑤
一審:田夢瑤
二審:秦慧英
三審:張權
來源: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·客戶端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