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勇鋼 新湘評論 2025-06-15 23:25:59
社交媒體時代,不少人在追著流量跑。近期,有的基層干部開啟“花式宣傳”家鄉(xiāng)、代言農產品,引發(fā)熱議。從田間地頭的“魔性尬舞”,到模仿“瘋怨冷宮風”的短視頻,再到推銷農產品時刻意忸怩作態(tài),試圖以“出圈”獲取關注,促進地方經濟發(fā)展。
有流量就有人氣,有人氣才能帶動百業(yè)興、群眾富?;鶎痈刹孔裱髁窟壿?,通過創(chuàng)新形式開展“花式宣傳”,其初衷無可厚非、值得肯定。比如,浙江杭州蕭山“90后”村支書孔華超的櫥窗里,就掛著諸多杭州本地農產品鏈接,如蕭山土雞蛋、臨安小香薯、杭州明前茶等等。這充分說明在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網絡時代,想讓家鄉(xiāng)的好風光、好產品被看見,就要主動求變。但凡事過猶不及,倘若為了迎合流量,就盲目效仿、一哄而上,甚至把“出丑”當“出奇”、以“出格”謀“出圈”,則必然會使之淪為“政績表演”,引發(fā)網友質疑吐槽,甚至造成流量反噬。
為何基層干部熱衷于“出奇”宣傳?其一是考核機制錯位,部分地區(qū)將“點贊量”“播放量”列為硬性指標,催生“數據焦慮”;其二是能力轉型滯后,面對互聯(lián)網沖擊,部分干部陷入“不會新方法,丟掉老傳統(tǒng)”的窘境;其三是發(fā)展壓力倒逼,在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流量時代,急于求成的心態(tài)導致動作變形。
做出政績、干出成績,是黨員干部的目標。然而真正的政績,絕不是靠作秀、取寵、討巧,博取廉價的掌聲。而應是以民心為秤,樸實無華、深耕細作,扎扎實實把該做的事情做好。要知道,深度挖掘特色、提升服務水平、豐富多元業(yè)態(tài)、強化精準治理,才是實現地方長遠發(fā)展的制勝之道、長久之計。
“造勢一時”不如“造福一方”。真正有價值的宣傳,應當是既能引人注目又不失尊嚴,既有創(chuàng)新活力又保持專業(yè)水準。有數據顯示,全國78%的文旅項目存在同質化問題,其中古鎮(zhèn)類項目同質化率達92%。某網紅古鎮(zhèn)開業(yè)首月客流量超50萬人次,半年后驟降至不足5萬人次。這些數據表明,無限風光的“面子”要靠真抓實干的“里子”托舉,沉迷于鏡頭前的角色扮演,只能帶來一時喧囂,而非真正的“流量轉化”。
流量就像沙子,攥得越緊,就會流失得越快。文旅宣傳的終極目標,不是制造轉瞬即逝的網絡熱點,而是要構建可持續(xù)的公共服務品牌?;鶎痈刹恳畔铝髁繄?zhí)念、避免角色錯位,在深耕本土文化、優(yōu)化旅游環(huán)境、提升接待能力、完善公共設施等方面狠下功夫。同時建立科學評價體系,將“線上流量”與“線下留量”同步考核,建立“網絡好評+游客增量+農民增收”三維評估模型,以“真實的美好”增強群眾的獲得感,讓“流量”質變?yōu)椤傲袅俊?,不斷書寫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“政績答卷”。
從“馬背上的宣講隊”到“手機里的村書記”,變的是傳播載體,不變的是為民初心。當短視頻里的歡快舞步與田間地頭的堅實足跡同頻共振,當網絡空間的創(chuàng)意迸發(fā)與實體經濟的提質升級深度融合,“花式宣傳”才能真正綻放出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的絢麗之花。這既是對“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”工作方法的時代詮釋,更是對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”執(zhí)政理念的生動踐行。
責編:王敦果
一審:王敦果
二審:蔣茜
三審:周韜
來源:新湘評論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