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仙耘 肖慧 李張念 常德日報 2025-06-13 14:38:45
一個并不響亮的名字,仿佛是一粒在地球上幾乎找不見的塵埃,卻有一種永遠激勵人的精神,那就是我的村莊!
——題記

1976年冬,兩歲的張祖愛蜷在母親王秀珍的懷里,父親的扁擔(dān)一頭挑著破棉被,一頭掛著豁口的鐵鍋,一家人隨著遷徙的人群踏進金盆嶺。
2025年初夏,汽車駛過水泥路面,驚飛了稻田邊的白鷺。漢壽縣巖汪湖鎮(zhèn)金盆嶺村黨支部書記張祖愛搖下車窗,風(fēng)灌進來,裹著月季花香。后視鏡里,“全國鄉(xiāng)村治理示范村”的標識牌掠過,像枚金色的勛章別在村口。
今年51歲的他剛從北京歸來,捧回了“全國勞動模范”的榮譽。
近半個世紀過去,父輩的腳印已消失在時間的車轍里。張祖愛不曾想到,他的人生會與這個叫金盆嶺的村莊緊密相連。

建村:是“金盆”,還是“瓦盆”?
夏日清晨,88歲的村民楊幺妹早起侍弄自家院子的幾十盆花草,月季開得正艷,多肉在瓦盆里挨挨擠擠。

84歲的村民詹明元則習(xí)慣早起“上班”,每天在家組裝上百個玩具零件,掙得十幾塊錢。
她們在這個綠樹掩映的小村莊生活了大半輩子,逢人就夸:“我們村啊,可是真正的‘金盆’!”
金盆嶺村確有值得夸贊的理由:村級公路全部硬化,飲用水全部凈化,21臺變壓器能保證送電到田邊,所有田地旱澇保收。全村安裝了976盞路燈、21個道路監(jiān)控器……村民劉平貴自豪地說:“城里有的,咱們這兒都有!”

誰能想到,20世紀70年代初,這里還是洞庭西濱的一片水鄉(xiāng)澤國。
1974年冬,漢壽縣組織12萬干部群眾治理水患、筑堤圍湖,開墾良田3萬余畝。毗鄰的原周文廟公社農(nóng)民,從1975年冬開始,陸續(xù)踏上這個叫金盆嶺的地方,想刨出新的希望。
今年78歲的周正達是最早一批移民者之一。他形容當(dāng)時的金盆嶺“沒渠沒田沒房沒路”。為了有個遮風(fēng)擋雨的地方,人們用稻草把竹子綁成一排,在縫隙處糊上泥巴做成墻,再用茅草遮蓋屋頂,搭建起被稱作“茅筆架”的簡陋住所。
由于生產(chǎn)生活條件太艱苦,有人忍不住抱怨:“這哪是什么金盆,連瓦盆都不如!”
初建的金盆嶺村有268戶、1279人?!案F”是纏繞他們多年的集體記憶。
張祖愛記得上小學(xué)三年級時,自己是“怕去讀書的”,因為沒錢交學(xué)費,總被老師要求“帶話給家長”,心理壓力極大;上小學(xué)六年級時,因為缺營養(yǎng)導(dǎo)致肌肉萎縮,家里人四處借錢帶他看病。
高中畢業(yè)后不久,張祖愛被選為7組組長,管理全組151人。大家都說他遺傳了母親的長處。王秀珍文化水平不高,但記憶力好、口才出眾,還是個熱心腸,在村婦女主任這個崗位上干得很出色。
擔(dān)任組長是18歲的張祖愛直面農(nóng)村工作的開始:“看我年輕,當(dāng)然有不服管的,我就對他施點策略?!?/span>
有個姓向的村民服刑6年后回村,到處找麻煩。張祖愛打聽到他有廚藝,便用激將法邀其為組里挑堤的村民做飯:“敢不敢揭榜?搞得好,興許有人給你說媳婦。”對方憋著勁兒去干,很快融入組里,次年果真成了家。
到2002年,張祖愛已經(jīng)當(dāng)了7年組長、3年村干部。他積累了大量農(nóng)村工作經(jīng)驗,對金盆嶺的村情也有本“明白賬”。
建村以來,連續(xù)六任村支書都靠四處借錢搞基礎(chǔ)建設(shè)。第六任村支書朱傳付即將卸任時,村里累計欠賬高達127萬元。
這樣一個“爛攤子”,誰來接?朱傳付看好張祖愛——腦子活、能力強,還敢闖、敢干!
有人質(zhì)疑,小伙子這么年輕,恐難擔(dān)此重任。朱傳付做起思想工作:正因為年輕人思路開闊,還有股迎難而上的勁兒,說不定能帶金盆嶺闖出困境。
這一年春天,28歲的張祖愛高票當(dāng)選為金盆嶺村第七任村黨支部書記。
這一年,同樣“年輕”的金盆嶺村,還是大多數(shù)人認定的“瓦盆”。
破局:要謀發(fā)展更要聚人心
上任伊始,張祖愛心里頭壓著兩座“大山”——一個是債務(wù),一個是人心。
他眉間的川字紋也是那時候刻下的。
“一直以來,我們只會種糧,缺乏對村情的分析研判。”他總覺得金盆嶺有資源,只是沒有利用好。
鄉(xiāng)賢魏章享在江蘇做布匹生意,聽張祖愛說村里困難,從2007年起,每年給村里捐款20萬元,連捐了4年。第5年,他主動開腔:“張書記,給錢解決不了根本問題,還是要增強村里自身的‘造血’功能?!?/span>
張祖愛何嘗不懂這個道理,眉頭緊鎖,卻一籌莫展。
“我投資600萬元,你選好項目,帶著大家干!”
魏章享此話一出,張祖愛心頭一熱。
說干就干。當(dāng)天下午,他通知了村里30位30歲上下的青年農(nóng)民晚上在村部開會。
時隔10多年,村民萬昌猛仍記得那個夏夜:“青蛙叫得正歡,30個男子漢在十來條板凳上擠坐著,汗酸味直沖鼻子來?!?/span>
張祖愛一個人,花了2個多小時,把村里的優(yōu)勢劣勢、當(dāng)下的舉措和未來的藍圖和盤托出,最后喊了句:“金盆嶺的出路就靠我們了!”
“天曉得那些想法在他腦子里轉(zhuǎn)了多久!”村民劉勇超清楚地記得,會議開場時大家還面面相覷,臨散場,個個都熱血沸騰。
會后不久,村民代表兵分四路,走出金盆嶺到處找項目。
是年10月,十幾位青年農(nóng)民在自家地里試種起從河南引進的大球蓋菇。萬昌猛種了1畝8分地,4個月賺了1.2萬元。
可惜后來因雨水過多,大球蓋菇收成不佳。接下來,鱔魚、家禽的規(guī)?;B(yǎng)殖項目,也都因村民管理經(jīng)驗欠缺,先賺后虧。
幾番折騰下來,魏章享投資給村里的600萬元剛好保本。
那段時間,張祖愛吃不下睡不著。
“我們村地多,剩余勞動力多,最適合發(fā)展勞動密集型產(chǎn)業(yè)?!崩砬逅悸泛笏耆司汀皬?fù)盤”,發(fā)展產(chǎn)業(yè)必須結(jié)合本村實際。
鄉(xiāng)賢袁從文在廣東清遠辦電子廠,有實力有威望。張祖愛坐火車去找了他三回,請他帶頭在村里辦加工廠,“地方你任選,我負責(zé)‘三通一平’,人都勤快,招工不成問題。村里實在太需要發(fā)展了……”
袁從文終被其誠意打動。2015年,張祖愛“搬”回了第一個電子廠,占地4.2畝,村集體入股40萬元。
電子廠建成投產(chǎn)那天,金盆嶺村比過年還熱鬧。
如果說張祖愛召集30位青年農(nóng)民開的那場“諸葛亮?xí)?,是金盆嶺村窮則思變謀發(fā)展的一座里程碑,那么,另一場讓全村黨員紅臉出汗的“整風(fēng)”大會就是他凝聚人心的“先手棋”。
一次偶然機會,張祖愛聽到六七個村民在議論,說村里的黨員還不如群眾,這話深深刺痛了他的神經(jīng)。
“你怎樣看待村里的黨員?”他利用晚上入戶調(diào)研。結(jié)果更如冷水澆頭:竟有90%的人認為“黨員不如群眾”。
朱傳付對2012年“七一”黨員大會印象極深:平時性情溫和的張祖愛異常嚴肅,“你們覺得群眾講得對不對?如果講錯了,哪一個敢站出來亮明黨員身份!”他現(xiàn)場通報36戶民調(diào)結(jié)果后,言辭犀利地發(fā)問。
感覺到臉上火辣辣的黨員胡開見環(huán)顧四周,整個會場安靜得可怕。
一個年輕黨員忍不住開了口:“我其實很想支持村里的工作,但不曉得怎么做。”幾個老黨員還表達了委屈:“我們也做了事的,群眾怎么這樣不滿意?”……
那場“轟轟烈烈”的黨員大會過后,村里又專門開了6次會,議題只有一個——怎樣把黨員的作用發(fā)揮出來。
藍圖:金盆嶺村和他的故事未完待續(xù)
2013年,張祖愛創(chuàng)新推出黨員積分制管理。在農(nóng)村“熟人社會”,比積分就是比臉面、比作為。當(dāng)年按積分評出的唯一一個“不合格黨員”,臉可紅了好久。
金盆嶺村的村口,有一張顯眼的積分告示榜,每家每戶的門前,也有告示牌標注本戶屬于哪位黨員聯(lián)系。“別人都看著呢,黨員不干點實事,對不住人。”黨員胡旺品說。
2013年春,60多個黨員第一次穿“紅馬甲”集體亮相,是給公路兩旁的桂花樹埋肥。圍觀人群中有聲音傳來:“這都是有工資的,回去就發(fā)……”
后來,金盆嶺村主題黨日活動固定在每月22日,拔草、整渠、換瓦……所有公共區(qū)域的活兒全歸黨員義務(wù)干,像比賽似的,誰都不愿缺席。
“再沒人說怪話,反夸‘黨員到底是黨員’。”村民李后忠說,黨員素質(zhì)提升帶動民風(fēng)向好,他現(xiàn)在看到村道上有垃圾也會主動彎腰撿起來。

有一年“雙搶”時節(jié),村民向從貴意外摔斷腿,張祖愛一聲喊,村里來了40多人,僅一天就完成了向家21畝田的搶收搶種。之后村里有任何事,向從貴都沖在最前面。
2019年,金盆嶺村捧回了“全國鄉(xiāng)村治理示范村”的金字招牌?!叭珖鞯貓F隊來學(xué)習(xí)交流,我就送兩個字——堅持!”在張祖愛心里,作秀和做事完全是兩碼事。
金盆嶺村現(xiàn)轄19個村民小組、476戶、1937人,竟沒有一位專職保潔員,卻處處潔凈如新,連犄角旮旯都難覓垃圾,一年能省下保潔費6萬元——這是村民自治與黨員引領(lǐng)帶來的巨變。
魏章享、袁從文等鄉(xiāng)賢喜見村里的驚人變化,成了最好的“宣傳員”,繼電子廠后,玩具廠、洗滌廠、包裝廠等5家小型加工廠陸續(xù)進駐金盆嶺。500多人實現(xiàn)“家門口”就業(yè),人均年收入沖上4萬元,2024年,村民就業(yè)收入高達2800萬元。現(xiàn)在村集體賬上有383萬元,其中350萬元入股6家工廠,每年能分紅75萬元——每一個數(shù)字都是鄉(xiāng)村振興的生動注腳。

張祖愛獲評“全國勞動模范”的消息傳來,整個金盆嶺村與有榮焉。
“張書記就是個勞模,他挖空心思帶村里搞發(fā)展,再困難也不放棄。”村民馬永紅豎起大拇指。
“他散步從不走‘老’路,會轉(zhuǎn)到村里各個角落,把看到的問題裝進心里。”村干部彭煥國觀察仔細。
“農(nóng)村需要他這樣思路清晰、擔(dān)當(dāng)作為的帶頭人。”老支書們欣慰又驕傲。
“到底是屋里重要還是村里重要?”妻子肖新華嘴上埋怨,行動上支持。
兒子張明君從小目睹父親對村里的事極度上心,“全村幾百戶屋里的座機號碼,他都能背下來?!痹谡憬赞k工廠的他認為,父親是付出型人格,且99%的付出給了村里和群眾,“敬佩他,但無法成為他?!?/span>
張祖愛在金盆嶺村生活49年,從事村組工作33年,其間因工作出色,組織上有意培養(yǎng),幾次給崗位、給編制,都被他婉拒。他說,村里好不容易有些起色,他不能走。
2024年3月,來自懷化市的考察人員進村就感嘆:“名聲在外的金盆嶺比想象中樸實。”一打聽,原來全村早就統(tǒng)一了思想——要勒緊肚皮壯大集體經(jīng)濟!張祖愛堅持在每年“七一”公開“曬賬”,村集體分紅收入主要用于兩件事,一是改善生活環(huán)境,二是改善生產(chǎn)環(huán)境?!敖鹋鑾X不搞‘面子工程’,把這兩件事抓好了,群眾的幸福指數(shù)、滿意度才會越來越高?!?/span>
在張祖愛的設(shè)想里,2026年村集體分紅收入將達100萬元,5年內(nèi)有望突破600萬元。
2025年6月10日上午,投資700萬元的村里第二家電子廠奠基,投資人是袁從文的兒子袁慧翔。
未來已來,張祖愛和金盆嶺村的故事還將繼續(xù)……
責(zé)編:卓萌
一審:卓萌
二審:魯融冰
三審:廖聲田
來源:常德日報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