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湖南客戶端 2025-05-12 16:27:01
鱔狀如蛇,坊間稱蛇為長蟲,鱔也稱為長魚。
我的老家岳陽華容縣東山鎮(zhèn)是典型的湖區(qū)深山小鎮(zhèn),農(nóng)民多種棉花和早晚稻維持生計,日子清苦。然而,湖區(qū)人很有口福,湖澤溝渠水草豐沛,翻開革命草、浮萍和水葫蘆,常見鱔魚、土鯽魚和小龍蝦等水產(chǎn)。水中游物頂呱呱,又怎會暴殄天物?以黃鱔為例,全國用它來入饌的菜肴就有數(shù)十上百種,南京的燉生敲、無錫的梁溪脆鱔、蘇州的響油鱔糊等,總算讓這味好食材物盡其用。
對農(nóng)村孩子來講,這種喜棲息于溝渠稻田,頭粗尾細呈圓筒狀的魚類,是不錯的兒時玩物。它表皮滑溜、通體無鱗、色澤金黃,頭部有不規(guī)則黑斑。老人們講,小暑時節(jié)的鱔魚進入產(chǎn)卵期最肥美,頗具補氣血、強筋骨功效。
而我對鱔魚的記憶,要回溯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。當時父母靠種田養(yǎng)家糊口,在離家?guī)坠锏睦蠙n堤種了幾畝水稻和棉花,一季稻收割后只能自給自足,棉花則送到作坊雇工制作重量不同的棉被。那時,家里拮據(jù),父母拉扯著我長大,端著犁頭耙子扒拉生活,卻沒錢買肉吃,長年累月吃的是水鹽菜 (華容芥菜) 敲蛋湯。唯獨每年開春,秧苗即將落土時,一道來自大自然的鮮味,盡可讓人大快朵頤、口舌打滾。
開春,萬物生長。有經(jīng)驗的老農(nóng)會把枯萎的谷篼和紅花草翻耕用作基肥。春風沉醉的清晨,父親牽著水牛下田,長且尖的鐵犁直插地下 20 多厘米,人打著赤腳一邊走一邊快鞭打牛,原本平整濕潤的泥巴從躺平狀態(tài)變?yōu)槿琨溊税恪胺怼?,放眼望去,田間地壟一些冬眠后的泥鰍、黃鱔活蹦亂跳、無處藏身,我則提著塑料桶貓著腰跟在犁耙后面,用雙手一一撿起。
不到半天時間,一小桶土貨就到手了。耕完田回家,母親會先把一些幾兩重的鱔魚用清水養(yǎng)起,對于一些被攔腰折斷的鱔魚,會用剪刀從腹部劃開,摳去黑膜和細腸苦膽,大而厚的鱔魚不用清洗,而是直接用木擂捶反復捶打鱔背,手起捶落,鱔肉變得扁平,然后拱起緊致。柴灶生火、起鍋放菜籽油,為防煳鍋下少許鹽,生姜絲、大蒜籽、剁辣椒依次下鍋,當季藠頭拍扁后同炒,也可放切細的華容芥菜同煮,帶血的鱔魚在鍋中跳舞,表皮從金黃變?yōu)楹稚⑵?,?nèi)里卻軟嫩彈牙自帶鮮甜,出鍋前撒一把觀音紫蘇,香氣撲鼻、帶汁韻味,好吃得停不下來。
“大人子望種田,小伢兒望過年?!狈昴赀^節(jié)家里客多,好客的主家也會烹制一道“殘暴”美食,諸如干炸盤鱔。制作盤鱔需選一筷子長、拇指粗,無土腥味和泥巴味的土鱔魚,由于是吃浮萍等雜食長大,它們與生俱來自帶谷氨酸鈉和氨基酸。鍋鏟上下翻飛,起鍋后的鱔魚焦脆起殼,沿著頭骨以下2厘米的背脊處往下輕撕,牙齒用力、舌尖滾幾滾,能夠讓鱔魚巧妙地骨肉分離,懂味的好吃者只需一張嘴巴和舌頭,完全不用動筷上手、大費周章。
我愛鱔魚,鱔魚好好吃!贈我一缽長魚宴,不辭長憶洞庭春。
熊其雨,湖南華容人,長沙市作家協(xié)會會員,出版《華容風物集》《江荻新洲》等書籍,曾獲湖南新聞獎市州好新聞獎、長沙新聞獎。作品散見于《人民日報》《羊城晚報》《晶報》《湖南日報》《湖南散文》《瀟湘晨報》《散文詩》《高中生·職教與就業(yè)》《高中生·青春勵志》《長沙晚報》《今日女報》《株洲晚報》《永州日報》等報刊雜志。
責編:何婷
一審:何婷
二審:丁偉
三審:瞿德潘
來源:新湖南客戶端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