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哥の兀 新湖南客戶端·客戶端 2024-08-01 15:12:20
第十二講
公元1059年,王安石的改革思路基本成熟,遂寫成洋洋萬言的《上宗仁皇帝言事書》請求變法。仁宗沒吱聲。
公元1063年,仁宗薨,英宗繼位,也沒動靜。公元1067年,英宗薨,神宗繼位。
公元1068年,神宗召見了王安石,并任命王為參知政事,全力支持其變法理念。波瀾壯闊的熙寧變法拉開序幕。
熙寧變法,隔著一千年,仍然未能塵埃落定。時到今日,仍有人在爭論這個問題:毀滅北宋的,到底是力主改革的王安石,還是力阻改革的司馬光?
沒有標準答案。
這場變法卷進了無數我們熟悉的詞人,晏幾道、歐陽修、司馬光、蘇軾、王安石、秦觀、黃庭堅、李之儀、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等等。新黨舊黨彼此指斥,權力交接此起彼伏,政令顛覆達幾十年之久。
改革如劇烈的地震引來了排山倒海的反對,甚至包括王安石的親弟弟王安國。
飽受各種反對困擾的宋神宗,希望能從回京述職的王安國口中得知實情。可是直男王安國對他哥哥的評論,連神宗都聽不下去:“外頭說我哥哥用人不當,急于斂財?!?/span>
神宗狠狠地被戳了一下,拂袖而去。直腸的臣子從此不得重用,后來更借故將他罷歸田里。
【清平樂·春晚】 王安國
留春不住,費盡鶯兒語。滿地殘紅宮錦污,昨夜南園風雨。
小憐初上琵琶,曉來思繞天涯。不肯畫堂朱戶,春風自在楊花。
王安國留下的詞不多。大抵都是“留春不住”、“畫橋流水”這樣的句子,乍一看去,和司馬光有些相像。
第十三講
因為反對新法,大批官員被貶或自求外任。司馬光也罷歸洛陽,蘇軾下放通州。
因為春初的大旱,到處都是人心惶惶,流離失所的饑民。反對變法的鄭俠畫了《流民圖》、《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業(yè)圖跡》上奏,直斥新法弊端,力諫王安石應被罷相。
神宗在新黨舊黨的推搡中產生了搖擺,于是各打五十板,王安石罷相,鄭俠下獄。
同時下獄的,還有一位宰相之子,即晏殊之子晏幾道。
晏幾道因為在不久前詩贈鄭俠而受牽連而下獄,雖然不久就出獄,但從此,一直沉淪下來。與他交好的黃庭堅曾說他身有奇志,可他一生的雄圖,就從未展開過。
此生,他始終沉浸在當年錦衣少年的夢中,不愿醒來。一遍又一遍,回憶那些韶華舊事,像一個多產的言情作家。
【臨江仙】 晏幾道
夢后樓臺高鎖,酒醒簾幕低垂。去年春恨卻來時。落花人獨立,微雨燕雙飛。
記得小蘋初見,兩重心字羅衣。琵琶弦上說相思。當時明月在,曾照彩云歸。
晏幾道仿佛不曾生活在現實里。你很難相信,他和蘇軾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,他們其實只相差一歲,蘇軾生于1037年,晏幾道生于1038年。
他們有共同的朋友黃庭堅。他們也都和王安石有著微妙的關系,被扯進政治漩渦里各自打轉,一個因此下獄,一個因此貶官。
他們有如此多的共同點,卻終于向命運的兩頭分馳而去。
若干年后,從狂風暴雨里熬過來的蘇軾,與王安石一笑泯恩怨。而晏幾道,那個曾經氣概磊落、清壯豪邁的名士,最后只留給世間“金鞭美少年,去躍青驄馬”的落寞背影,既不曾與蘇軾交集,也不曾與王安石交集。
責編:喻亮
一審:喻亮
二審:瞿建波
三審:瞿德潘
來源:新湖南客戶端·客戶端
我要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