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昕 陳湘源 2024-04-17 10:13:40
碧水藍天岳陽樓 李敏 攝
文/唐昕 陳湘源
北宋慶歷四年的早春二月,滕子京披著征討西夏元昊的烽煙,從涇州御敵前線被莫須有的罪名拘押審查,連貶三次,來到只有12.8萬人口的荒州小郡岳州。
滕子京處變不驚,不以個人得失為懷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牧岳3年,一心為老百姓辦實事。3年間,為岳州老百姓辦了3件大事——重修岳陽樓、遷建岳州文廟、筑紫荊堤修通和橋。
滕子京謫守巴陵郡
要知道滕子京因何謫守巴陵郡,就必須從“涇州公案”說起。
北宋時期,西北邊境一直戰(zhàn)火不斷。由于康定元年(1040年)西夏元昊興兵犯境,范仲淹負責邊務,滕子京也遷官刑部員外郎、職直集賢院、任西北邊境涇州知州。由于治邊有方,戰(zhàn)功卓著,慶歷二年(1042年)十一月,范仲淹升任參知政事,推薦滕“以自代”,“徙知涇州滕宗諒為環(huán)慶路都部署(四路兵馬的統(tǒng)帥)兼知慶州”。慶歷三年(1043年)九月,范仲淹推行“慶歷新政”伊始,御史梁堅、鄭戩等守舊派即劾奏滕子京“前在涇州枉費公使錢十六萬貫”。實際上是守舊派借題發(fā)揮,以“涇州公案”來阻礙“慶歷新政”的推行。滕子京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。后來皇上派燕度將滕拘押“勘鞠”,弄得“枝蔓句追,囚系滿獄,人人嗟怨”(歐陽修為滕子京等上表諫奏語)。
盡管后來經過欽差燕度查明,“滕宗諒所用錢數分明,并無侵欺入己”;說他貪污,是守舊派“以諸軍月餉并言之,誣其數爾”(范仲淹為滕子京辯誣諫奏語)。實際上,滕饋贈給羌族首領等的費用“僅三千緡”??墒嘏f派抓住滕子京為了避免牽連邊將,“焚毀”饋贈名單的事不放,反復諫奏。因為這些事都是范仲淹所親歷,故而在金殿兩次上奏章為滕辯誣,結果呢?仍“徙滕宗諒權知鳳翔府”。慶歷四年(1044年)正月,又“降知虢州”。
已經連貶兩次,守舊派中丞王拱辰還不放手,竟以辭官來要挾皇上,并奏曰:滕“盜用公使錢,只削一官,所坐太輕,應再謫?!北M管仁宗皇帝也覺得王拱辰“過分矯情”,但為了穩(wěn)定政局,還是“徙知虢州滕宗諒知岳州”。于是,慶歷四年早春二月,滕子京來到了岳州。這就是滕子京拘押審查、連貶三次到岳州的原因。
重修岳陽樓
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信息,我們是從他《與范經略求記書》中得知的。他在這封信中說明了為何要重修岳陽樓和請范仲淹作記的因由:“巴陵西跨城闉,揭飛觀,署之曰:‘岳陽樓’,不知浸落于何代何人……去秋,以罪得茲郡,入境而疑與信俱釋。及登樓,而恨向之作者所得僅毫末爾。唯有呂衡州詩云:‘襟帶三千里,盡在岳陽樓’,此粗標其大致。自是日思以宏大隆顯之,亦欲使久而不可廢,則莫如文字。乃分命僚屬于韓、柳、劉、白、二張、二杜逮諸大人集中,摘出登臨寄詠,或古或律,歌詠并賦共七十八首,暨本朝大筆如太師呂公、侍郎丁公、尚書夏公之眾作,榜于梁棟間。又明年春,鳩材僝工,稍增其舊制。古今諸公于篇詠外,率無文字稱記。所謂岳陽樓者,徒見夫屹然而踞,岈然而負,軒然而竦,傴然而顧,曾不若人具肢體而精神未見也,寧堪乎久焉?”于是請“文章器業(yè),凜凜然為天下之特望,又雅意在山水之好”的范仲淹寫《岳陽樓記》。
作出這樣的決定,是因為他與范公相識、相知而成為摯交已30年,對范公人品、文品有著深入的了解。祥符八年(1015年)同年及第相識;天勝三年(1025年)他任泰州軍事推官,與時任興化縣令的范仲淹一同修筑捍海堰而相知;此后交游日深,特別是康定元年(1040年)西夏元昊反,他與范仲淹共同在涇州處理邊務而成摯交。所以他深知“我朝高位輔臣”中,能給名樓注入“精神”的作記人選只有范仲淹。
換言之,《岳陽樓記》是特殊的歷史人物和特殊的歷史背景造就的一篇千古絕唱。何哉?滕子京馳書求記是在慶歷五年六月十五日,而范仲淹的《岳陽樓記》卻到六年九月十五日才交卷,相隔整整15個月。范仲淹為何遲遲不動筆作記?此間,除頻繁調動公務繁忙、肺疾侵擾身體不佳、岳陽樓歷代名詩佳作如高山橫亙于前等原因外,主要是“慶歷新政”失敗后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,他一生的政治追求徹底毀滅了!故而出現“附郭田園能置否?與君乘健早歸休”(范仲淹《依韻酬光化李簡夫屯田》)的消沉心態(tài)。
范公為何又要寫,而且又能寫出這篇千古華章呢?重要的原因是,他畢竟是個一生“以天下為己任”的名臣碩儒,在短暫的思想波動之后,嚴峻的現實,必然促使他深入思考這個重大的政治問題:自己在政治失意后都出現了思想波動,那些被貶謫的政治盟友會不會出現尹洙《岳州學記》說的因遭貶謫而“陰憤陽慘,事弛官廢”“慎微慮危,修舊保常”的情況?這可是事關家國的重大問題。
《岳陽樓記》雕屏(清·張照書) 仇玉姣 攝
正當此時,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即將竣工,為盡快獲得范公的樓記,定然再次投書催請。而此時的范仲淹正需尋個典型,找個機會勉勵政治盟友。加之滕公要求他給名樓注入“精神”的提示,故以滕子京為楷模寫下了這篇千古雄文。全文圍繞貶謫的“謫”字展開,記事和寫景都是為議論這個“謫”字服務的。記事,即點明該文寫作的論據:被貶“謫”的滕子京到岳陽后的作為,實記其人其事。寫景,實敘典型環(huán)境,是緊接著“謫”字展開的議論:描述兩種同一環(huán)境下的不同景色,列舉面對自然景色“以物喜”“以己悲”的遷謫之人截然不同的兩種態(tài)度,來與滕子京進行對比。最后提出論點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;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,來肯定滕子京累遭貶“謫”,始終“進亦憂,退亦憂”的高尚品德,借以自勵并激勵政治同仁,為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終生奮斗。這樣解讀《岳陽樓記》,便使范仲淹推崇的“古仁人”由一個抽象的概念,變成了一個真實、鮮活的具象。這樣,《岳陽樓記》就更生動、形象,也更感人。
在當時經費緊張的情況下,岳陽樓又是怎樣完成重修的呢?司馬光《涑水記聞》記錄了一條傳言:“滕宗諒知岳州,修岳陽樓,不用省庫錢,不斂于民,但榜民間有宿債不肯償者,獻以助官,官為督之。民負債者爭獻之,所得近萬緡,置庫于廳側,自掌之,不設主典案籍。樓成,極宏麗,所費甚廣,自入者亦不鮮焉。州人不以為非,皆稱其能?!庇纱宋覀冎?,滕子京修岳陽樓的經費,是靠幫助商家收取呆賬、死賬、三角債,再動員他們獻出一部分支持修樓。從側面說明他很有治理才能。
然而,提供這條材料的人,就是在滕子京貶到虢州后仍向皇帝諫奏,逼迫皇帝將滕子京再貶而至岳州的王拱辰。他提供這條材料的目的是落井下石,說滕子京不僅在涇州貪污,到岳州又借重修岳陽樓大發(fā)橫財——將“所得近萬緡,置庫于廳側,自掌之,不設主典案籍(會計出納)”“自入者亦不鮮”,將錢放進了自己的腰包!果真如此嗎?且不說三大工程相繼動工,需要的大量資金尚無著落,單說“近萬緡”夠重修岳陽樓嗎?一緡即一貫錢,相當于一兩銀子。清代光緒六年重修岳陽樓“費銀三萬兩”。“近萬緡”修樓都不夠,哪有“自入者亦不鮮”的錢?
我們再從另一個側面來看滕子京是否清廉。一是歐陽修的好友劉原父在岳州親歷時留下的詩句:“誰信干城千騎居,空齋圖籍兩三櫥?!闭l能想象曾在涇州統(tǒng)帥五萬大軍的滕太守,家中空空如也,就擺著幾柜圖書。二是滕子京調離岳州僅一個多月就病逝于蘇州,范仲淹在《祭同年滕待制文》中說:“獨有令嗣,堂構可承,我今撫之,必教而稱。”如果滕子京不是家境清貧,范仲淹會作出為他扶養(yǎng)幼子的承諾?三是《宋史》稱:“宗諒尚氣,倜儻自任,好施與,及卒,無余財?!彼氖墙晷藿?18國道,發(fā)掘遷葬了滕公及其妻、妹與女兒的墓葬,四座墓中除墓志銘外,僅有陪葬的硯一方、口銜玉兔兩只、瓷魂壇兩只,十分簡樸。至于不設會計出納,獨自掌管,是他吸取了“涇州公案”的教訓,獨自承擔責任,體現了他高尚的慎獨品德和敢于擔當的精神。
滕子京重修岳陽樓最重大的意義,在于《與范經略求記書》中的高瞻遠矚和給范仲淹的諄諄囑托——“自是日思以宏大隆顯之,亦欲使久而不可廢,則莫如文字?!薄八^岳陽樓者,徒見夫屹然而踞,岈然而負,軒然而竦,傴然而顧,曾不若人具肢體而精神未見也,寧堪乎久焉?”讓范仲淹的《岳陽樓記》為雄偉壯麗的樓臺注入了靈魂,使一個景物浸透了憂患意識,給讀書人塑造了一個純真的人格,將岳陽樓文化推向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峰,進而形成了“先憂后樂,團結求索”的岳陽精神。憂樂情懷,光耀千秋。這就是“文字”的力量,這就是岳陽樓“久而不可廢”的堅實基礎。
1988年1月,岳陽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遷建岳州文廟
今天的翰林街牌坊到岳陽市第二中學,名叫“學道嶺”,又稱“文廟山”,就源于滕子京將岳州文廟遷建于此,使這一帶成為岳陽近千年的教育中心。
北宋大學士尹洙的《岳州學記》記載:“滕公凡為郡,必興學,見諸生,以為為政先。慶歷四年守巴陵,以郡學俯于通道,地迫制卑,講肄無所容,乃度牙城之東,得形勝以遷焉。會京師倡學,詔諸郡置學官,廣生員。公承詔,忭曰:‘天子有意三代之治,守臣述上德,廣風教,宜無大于此,庸敢不虔于是!’大其制度以營之。廟儀既成,乃建閣以聚書,辟室以授經;兩序列齋,以休諸生;掌事司儀,差以等制;繕爨浣沐,悉嚴其所;小學賓次,皆列于外。大總作室之數,為楹八十有九,祭器什具,稽于禮,資于用,罔有不備?!?/span>
這段文字告訴我們,一是滕子京歷來對教育十分重視,“凡為郡,必興學”,這在宋代的文獻中也多有記載?!端问贰る谡彙贩Q他:“所蒞州喜建學,而湖州最盛,學者傾江、淮間。”范仲淹在《天章閣待制滕君墓志銘》中說:“君為政尚寬易,孜孜風化,在玉山、霅中、回上、岳陽四郡并建學校?!本褪窃谑叺挚雇馕甑木o張時期,在邊塞的霅上、回中仍不忘重教興學。二是岳州在滕守岳之前就有官辦學校,因為規(guī)模太小,不適合教育事業(yè)發(fā)展和人才培養(yǎng)的需要,所以他到岳州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抓緊遷建岳州文廟。三是京師倡導辦學,皇帝下詔書各州郡建學宮,岳州搬遷擴建文廟,符合上面的精神,又是現實需要,還有經費支持。四是規(guī)模宏大,七開間的宮殿式建筑,設備齊全,僅次于曲阜等最高等級的九開間構建。故人稱是江南保存文廟中始建年代最早、規(guī)模最大的府州級文廟。
岳陽文廟大成門 仇玉姣 攝
滕子京對教育的重視,在岳陽形成了良好的傳統(tǒng)。北宋之后,岳州文廟代有維修擴建,到清代末年,形成了以大成殿為中心的文昌閣、泮池、狀元橋、靈星門、大成門、鄉(xiāng)賢祠、名宦祠、教授廨、岳陽書院……占地面積兩萬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,大大地推動了岳陽教育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使文廟山成了岳陽文化教育的中心。
北宋以后,岳陽人才輩出,僅明代就出了八位尚書:吏部尚書夏元吉、禮部尚書黎淳、兵部尚書劉大夏、兵部尚書楊一清、刑部尚書顏頤壽、戶部尚書方鈍、工部尚書謝登之、戶部尚書楊一鵬。其中,夏元吉在激蕩的風雨波濤中幾起幾落,最終位列臺閣,以自己忠誠的品德和獨立的人格,在朝野留下“古名臣”的美名。黎淳是岳陽唯一的狀元。黎淳在宮廷教授太子時,曾將皇上欽定的三個神童:楊一清、李東陽、楊廷培育成一代名相,為“挽救明代大廈之將傾”作出了貢獻。他一生清廉,其子孫都被稱為“清白吏子孫”。這些人才的涌現,應該也有滕子京興學重教的一份功勞。
岳陽文廟五節(jié)寶頂、吻脊鰲魚
今天,文廟仍巍然屹立于山頭,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,見證了岳陽名城的千秋變化。據《岳陽樓志》不完全統(tǒng)計,自魯肅創(chuàng)建“閱軍樓”(岳陽樓前身)以來,因水、火等災害,徹底毀建20多次,文廟卻沒有徹底毀壞過。這得益于它地處山頭,與民居隔絕;岳州府學,管理嚴格;閑雜人等,不得擅入等優(yōu)勢。1990年,岳州文廟保架大修(指對整個建筑作全面修繕,不必拆落建筑構架),各級領導高度重視,集中了本省的古建筑名家,又請來國內知名專家進行全面實測。經認定,文廟大成殿的主架、金柱、柱礎、櫍木與鋪作斗拱等,皆是宋代遺物;藻井中的“暗八仙”為明代繪畫。經過保架大修,2001年6月,岳陽文廟晉升為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”。
修筑紫荊堤與通和橋
三眼橋 尹素蘭 攝
位于南湖大橋南側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眼橋,初名通和橋,又名堤頭渡橋、萬年橋、萬由橋,因橋為三拱連綴砌筑,故俗稱“三眼橋”,是湖南歷史悠久、最堅固的古橋之一。此橋首創(chuàng)于滕子京,是他謫守巴陵郡做的第三件大事。
北宋范致明《岳陽風土記》云:“閣子鎮(zhèn)有堤曰白荊堤,石壁潭在其下,亦謂釣絲潭,其深莫測。夏秋水漲,一日之間,或增或減,土人以為龍出入此潭。其間多蛟蜃,為行旅之患。滕子京作碑堤上,戒往來者使陸行。”滕子京初到岳州,見東鄉(xiāng)百姓往返郡城渡經南湖,時有溺水事故發(fā)生。初則樹碑勸民繞道陸行,不久,便籌集資金修筑了紫荊堤與通和橋,解決百姓行路難的問題。
明代,通和橋被洪水沖毀。嘉靖年間岳州知府肖晚又組織重修,并得到退休回鄉(xiāng)的戶部尚書方鈍的大力資助。據說方尚書為修三眼橋不僅出錢,而且親自督修,認真修改設計方案,盡力幫橋工改善生活,因此有“方尚書苦修三眼橋”的傳說。
清代三眼橋有四次修葺,最后一次在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是岳陽樓西灣人鐘云卿“捐銀兩萬八千有奇”重修。當時,原來的橋與堤由于洪水沖毀皆已陷為深潭,鐘云卿將橋上移到今址重修,歷時兩年,于光緒元年(1875年)竣工。橋竣工時鐘已辭世,連剪彩也沒參加。時任湖南巡撫王文韶在《重修三眼橋記》中對他的為官為人給予了高度贊許:“鐘君仗義好施,畢世不倦?!?/span>
一座古橋傾注著三位名人的心血,讓人們銘記著愛民惠民的美政,向人們傳遞著以民為本的精神。
滕子京確實是貶官岳陽的佼佼者。他一生坎坷,卻始終保持著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良好心態(tài),充分發(fā)揚“古仁人”“先憂后樂”的高尚品德,是范仲淹引為知己的“微斯人”。他受命戍邊,揚我國威;尚氣崇義,樂于為善;敢于擔當,勇于樹立;興學重教,舉廢除弊;修橋筑堤,熱心實干;清廉自律,肝膽照人。因此,不僅當時深受百姓愛戴,即使在今天,也是為官者的楷模。
這正是:拘押涇州審未清,無端三貶到巴陵。鞠躬盡瘁掏肝膽,輝煌功業(yè)啟后人。
摘自《岳陽日報》
責編:羅嘉凌
一審:胡晴
二審:蘇露鋒
三審:黃柏禹
我要問